观念平台-尊严,可以怎么追寻?

隋炀帝三次大举进攻高丽,徵调数百万人力及巨量财货,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成为隋末民变的导火线。首次征伐的起因是高丽王未依吩咐前来晋见,隋炀帝动员了上百万士卒、两百万民夫,出征前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说自己是吊民伐罪,挣足了脸面;同时为显大国风范,下令凡是高丽军队请降,一律抚慰、不准进攻,可谓尊严大气,结果高丽守军察觉此点,不断以诈降延缓及戏弄隋军,出手磅礡的第一次征高丽铩羽而归,实质上丢尽颜面,更让他不甘于此,再发动两次征高丽,终于酿成整个王朝土崩瓦解。隋炀帝不理解如何才能打胜仗,使得他在表面言行上的尊严做足,适足以扼杀牵系于最终战果的实质尊严。

明朝关门皇帝崇祯,其对个人尊严的追寻,正是明朝在北京的最后一丝希望及尊严被捏灭的根源。崇祯在位的最后一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崇祯要内阁调在长城首边关的吴三桂入京驰援,内阁迟迟不敢拟诏用印,直到崇祯自己发旨,但已延误调兵的最后时机;何以内阁不敢拟诏?直接的追溯是两年前崇祯想与关外清军议和,却又拉不下脸面,不想与平等身段谈和,就下诏给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要他不妨便宜行事、但不得泄漏,以求先形成既定事实。陈新甲谈妥后,公文管理不慎致使和谈结果传回朝廷,群臣大哗,崇祯为求脸面、最后让陈新甲背锅,将之处死,但群臣后来都知道前因后果;此事让两年后的内阁担心拟诏让守边关的吴三桂进京,日后会不会同样被崇祯以「弃地」的罪名论罪。崇祯到死时,依旧相信「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他始终维护着个人尊严,但以整个王朝的尊严作为代价。

春秋吴越对抗,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打败、伤重而死,两年后阖闾之子夫差大败句践,句践入吴国为夫差喂马拉车、尝粪诊病,丧尽尊严,但换得夫差同意他返回越国。再过十年,夫差受鲁晋之邀赴黄池会盟,夫差甚感荣耀、欲争夺中原盟主,便率全部精兵北上与会,仅剩老弱留守姑苏。

句践闻讯后率精兵迅速攻下姑苏,夫差在黄池正展示其强盛军力、获晋鲁君主赞扬、尊严最盛时,闻姑苏被攻破,却害怕会盟诸侯得知此消息,便怒斩来报之人;但会盟盟主依旧让晋国君王夺得,夫差带着长期在外的疲惫士卒回国后,只能向句践求和,吴越强弱之势就此反转,再过几年,夫差被句践击败而自刎。

句践能忍短期的尊严丧失,奋进惕励,终能在悠长岁月中,博得最终的尊严;夫差则受一时光耀所迷惑、做出错误部署,最终丧尽尊严,成为史上的失败典范。

孟子离娄一则故事,说一齐人每日均饱食回家,妻妾问起,齐人说在外都是富贵人家邀他吃饭;妻觉得奇怪,偷偷跟踪齐人,发现齐人是在墓地向来祭拜的人家求取祭拜剩余的酒肉,一家家地讨直到吃饱。妻回家后告知妾,两人相泣中庭。齐人回家后还不知妻妾已知,依旧骄其妻妾。齐人的尊严,只能从那些对他抱持善意的亲人索求,却是以在外的颜面尽失为代价。

以上事例表明,追求尊严,很好;但若是用了不对的方式,如隋炀帝般在表面言行作足功夫,却拙于实质营运的谋划、终于失去实质尊严;如崇祯般重视个人尊严、直到以组织尊严全面丧失为代价;如夫差般惑于眼前尊严、终于造成耻辱终局;如齐人般即使受尽外在羞辱,也要以此对善意者索求尊严;也就是在表与里、个人与组织、短期与长期、内与外之间,若是愚顽地以一端之得换另端之失、追求尊严,那么终将全面性失去真正的尊严,以活成自己最鄙夷的样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