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迎向不可逆的AI大浪

ChatGPT在2022年11月由Open AI公司推出,立即轰动全球,一周有500万人注册,上市二个多月便创下上亿之下载次数。ChatGPT乃AI之一环,是大型语言模型,可用对话方式与人进行直接交流,针对问题搜集资讯。这项资讯收集的功能可真是非同小可,资讯不对称便会造成市场行为的差异,资讯优势者较有机会获取较多资源。ChatGPT便是在资讯收集功能上大放异彩。

平常为节省资讯成本的资讯搜寻引擎,Google、Yahoo、Bing等等已是一般人生活中的必备工具。而今ChatGPT出线,让这些搜寻引擎公司压力大增,一向广被使用的Google甚至亮起了未曾引动的红线警戒灯号,担忧着业绩存续的危机。ChatGPT为各行各业节省资讯成本的方式无穷无尽,利弊得失亦诸多讨论。医疗、旅游、贸易等等,以及个人生活、家居娱乐等,运用方式不一。以金融业为例,可用于市场交易、提升效率、智能服务等,但是潜在的数位风险以及投资误判不能忽视。

再以教育界而言,学习效率可望提高,但让学校老师们颇伤脑筋的,则是学生抄袭ChatGPT答案的作弊行为,颇不易防杜。更被广泛关注的,则是AI导入生产行列之后,某些行业与工作的机会,面临将被机器人取代的忧虑,将成朝野不能漠视的社会问题。

当AI端出了艺术作品,可让艺术家们气得跳脚。2022年一场科罗拉多艺术竞赛中,AI Midjourney参赛绘图,其优美妙丽的作品竟然夺冠,引起诸多艺术家抗议,集体提出该举侵犯艺术家与创意人士权益的诉讼。此外,一群人运用AI,在贝多芬250岁冥诞时,把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风格予以萃取,作成一首号称具备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有意权充贝多芬第10号交响曲;固然工程颇为不易,但如果18世纪的贝多芬得知由AI代笔的交响曲列入其名下作品之列,应是不会认同吧。

人间的理性与感性,两者有着客观与主观的性质,相互分歧,也可能相互融合。人类有此能力,而机器人是否获允具备此能,尚有模糊空间。德国哲学家康德(L.Kant, 1724~1804)所出版的「判断力批判」,被称为第三批判,乃为了结合他自己曾出版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两本书,避免两者之间泾渭分明的僵硬性。当今新潮的机器人在理性整理方面无大碍,消化人们饲喂的知识之后,应可作出理性客观的整理分析。

至于人类尚未教导它的能力,目前尚未看到机器人可以自我衍生的报导。未来AI的创作空间可以扩展多大,会在那些领域造成翻转性的冲击,甚至是否有朝一日超越人类,乃是各国政府及业者必须深思的课题,不但在科技方面诸多关卡,也承担着全人类的责任,须深思再思。

无论AI的讨论如何激烈,往前疾驰乃是显然趋势。政府宜重视此发展趋势,致力推动AI发展产业,引导技术提升,融入不同产业,从而提升就业机会。社会上各族群对于电脑运用之熟稔程度,有着优势、弱势与一般族群之别,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与因应能力大有差异。针对不同族群,政府宜提供合宜政策措施。对于电脑优势族群,原已具备电脑科技知识,可透过人工智能产业的推动,提供专业增强环境,鼓励研发,提升运用能力。对于电脑弱势族群,不少是高龄银发族,宜思考原有习惯之环境下维持其方便性。此外,政府可以开办终身学习之旅,多多举办相关课程,让社会各阶层皆有机会贴近科普。

AI的崛起,让社会各族群的竞争态势改变了。目前盛传的一句话:「你不会被AI取代,但会被使用AI的人取代。」意味着:若摆开AI,则可能见摒于社会。身处AI浪潮中,且迎向它,认识它,驾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