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从RCEP的结构寻找突破空间

在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呈现「变天」的同时,已历经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11月15日在东协十国加上中日韩澳纽五国,共计15个亚太国家领袖透过视讯会议下完成签署。这项协定涵盖人口22亿人、全球占比约三成,经济总量26兆美元、全球占比约三分之一,其规模超过「美墨加协议(USMCA)」与「欧盟(EU)」,堪称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地区。

在RCEP签署后,迄今引发国内不同论述;然而,不论是乐观者或悲观者皆都无法忽略的是,台湾在短期内除难以加入较低标准的RCEP外,洽签较高标准的CPTPP更非易事。虽政府再三指出,国内对RCEP成员出口的70%是加入资讯科技协定(ITA)之相关产品,因享免关税,故冲击有限;但产业各界颇为忧虑认为,RCEP并非仅有产品零关税调整,而是增加包括投资、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电子商务、贸易救济、贸易便捷化、标准、技术法规、智慧财产权、竞争、中小企业等非关税壁垒之排除,未来对经济的冲击,不容小觑。

此一环境对迄今认为因美中贸易冲突带来转单效应,而预估经济持续成长,甚至自傲重登亚太四条小龙之首的台湾而言,不啻是笼罩在山雨欲来前的阴霾。尤其无法掉以轻心的是,许多传统产业例如:石化、纺织、机械等恐将因无法加入RCEP被迫加征关税,而受到冲击,甚至波及就业。

无庸置疑,台湾若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纠葛,始终是台湾在国际舞台上不易撤除的藩篱。面对外在环境限制之下,并非世界末日,而是需要调整策略,亦即若能借力台湾长期以来所累积的经济实力,以及已建立的产业网络,在突破区域经济整合上,其实仍存在着空间

首先,虽目前台湾与RCEP的成员没有外交关系,但我们可以尝试透过经济对话模式,同时采取「让利」策略,推动涵盖全面产业包括增加投资及移转技术合作模式。至于在贸易政策上,提供东协国家全面性选择性开放,并不要求对方回报或仅有少数关键领域回报基础之上,建立双边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进而与东协的个别国家洽签FTA,借此突破无法加入RCEP限制。其实,过去台湾采取经济发展高度的国家对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之贸易协定模式,与南美洲巴拉圭的FTA签署,是透过让利作法的成功典范

其次,从过去30年以来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轨迹加以观察可以发现,任何供应链网络的成长发展条件是能力及效率,并非需要FTA。其实,中国大陆迄今没有与西方市场签署任何FTA,却又建立让西方国家倍感威胁的供应中心;特别是在美中贸易纠葛及新冠疫情肆虐,引发西方国家重组供应网络结构趋势之下,台湾厂商所具有的「信任」、「安全」条件,更是能否参与其供应网络关键。因此,若能将国内及全球各地台商的生产网络加以整合,同时与西方国家重组供应网络之连结,其实力并不亚于签署FTA或加入区域经济整合。

此外,比较RCEP条文内容可以发现,此次RCEP降税过渡期间不如CPTPP扣除少数项目,其他项目在5年内必须兑现降税承诺。例如:中国大陆对南韩长达36年,南韩对中国大陆则是35年,其他国家调适期间也是在20年到25年。再者,目前南韩对台湾、日本的综合加工机械进口均是加征8%税率,RCEP生效之后,其对日本的税率仍维持在8%,而且没有承诺排除降税(Unbound),此对国内厂商来说,并非情势险峻。另一方面,东协、纽、澳等国家于RCEP生效后,其基础税率皆为8%,首年微幅降至7.9%,之后每年微降0.1个百分点,在20年后始达降至6%。此让台湾厂商可利用降税过渡期间进行结构性调整,借以加强竞争力。

整体而言,台湾从区域经济的核心忽然遭到挤压,厂商面对短期之内难以加入区域经济整合或洽签个别FTA之下,除需要加速升级转型外,必须提高在产业链结和区域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朝向不同市场进行规划布局。不过,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在积极洽签个别FTA的同时,产业各界必须扪心自问在心态上是否已经完成准备;尤其在与东协国家的连结过程中,除了深入了解东协各国状况之外,需要搁置以台湾本位的思维,始能落实与东协国家之友善互动,建立更和谐的关系,进而发展更庞大的经济效益,此将关系台湾是否真能掌握全球经济环境剧变之下带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