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只交流不协议的模式,人民能否接受?

刘性仁

两岸目前呈现一种非常怪异的情况,不只陆委会主委及国台办张志军互访,各种民间交流如火如荼进行;然而只要将两岸事务进行制度化,需要透过行政及立法方式来将两岸交流制度化,无论服贸、货贸或是监督条例及各种协议通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朝野党团为此争执不休。

台湾民众如果可以接受不制度化的交流模式,未来出了问题责任又该怪给谁?监督条例难成,倘若多数民众愿意承受没有任何协议保障及确定下的两岸交流,愿意放任没有预先卡位及做好进军国际计划,愿意承受未来被边缘化命运,其实相当简单,台湾可以什么都不做,立法院可以对攸关两岸政策方面议案绝缘,也少了朝野冲突机会,台湾民众必须承担后果,也没有责骂马政府任何理由,因为该做的都做了,两岸交流制度化的工作一直拖下去,未来的结果大家共同承担,大家似乎还没意识到相关工作制度化的重要性

日前立法院时会通过自由经济示范区、两岸协议监督等条例,及服贸协议等重大议案,各界都很悲观表示「很难」。如果台湾民意认为这些协议或条例不重要,可以不要签,马政府乐得轻松,大陆当局也犯不着引发台湾民众的恐惧及忧虑,没有任何协议的两岸仍然可以交流,只是增加了不确定及平添丧失许多机会;台湾的工商业及若干产业,固然希望两岸当局能够透过协议使能保障相关权益,但显然大家对于目前朝野对立情况感到无解,任何攸关两岸事项一事无成,不久之后就会看到结果,其伤害恐怕未来发酵才严重。

总之,倘若大家对于两岸任何制度化举动都不感兴趣及关心,那么仍然可以交往,但出了问题,恐怕就不能再怪罪马政府的身上;不将两岸之间的协议及交流制度化及规范化,未来台湾极有可能将丧失机会,必须负担比别的国家地区更多的成本,台湾此时,处于关键时刻,面对被边缘化的困境,恐怕关键点还是在于抱持着只交流不制度化的心态,如果大家都不急,马政府也可以慢慢拖,反正最坏的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就让台湾全体共同承担这个无奈的选择吧!等到民进党执政后,终究也必须面对两岸各项制度化问题,制度化不只是考量到台湾内部朝野政党及与民众间的观感,既然是协议显然也不能忽略大陆当局的态度,否则两岸日后所有的交流都只是个别的及单点的,缺乏制度化的规范及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