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良知与抉择

李武忠

这些日子以来国内相继发生含瘦肉精美牛解禁和禽流感疫情是否隐匿事件。除了政府官员言行外界哗然外,部分学者专家角色和言行也受到强烈的质疑,也让存在已久的「官学共生」的问题再度浮上台面

农业始终是一个相对保守封闭的领域,资讯交流不易,许多有心从事农业改革者常感叹要深入探讨与报导攸关农民权益议题相当不易,看看这次李惠仁先生自己自掏腰包辛苦录制的影片「不能戳的真相」内容就是最佳的写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民属弱势族群,难以展现政治影响力

台湾由于农民团体经费有限,几乎都需要仰赖政府补助。许多农民团体负责人甚至是靠官方力量支持当选,更是不敢拂逆上意,因此想要他们勇敢站出来帮助农民争取权益,无异橼木求鱼,部分干部还沦为选举时的桩脚,造成农民对与自己属性相同的农业团体向心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民团体失去扮演政府与农民间沟通桥梁的角色,致基层农民心声无法及时上达,使得政府施政效果大打折扣,从南部水果价格暴跌引发民怨,马总统说出为甚么不早说即已曝露出问题的严重性

过去学者以超然立场在台湾农业政策推动上扮演重要的把关角色。近年来由于大学数目激增,而教育部补助经费成长有限,使得各校获得的补助款相对减少,许多老师被迫必须向外争取经费,农业相关学者亦不能免。也因此让政府机构有了运作的筹码与空间。

棍棒(不给研究计划)与胡萝卜(给予大额研究经费)相互为用的情况下,敢仗义执言者几稀,部分学者则乐于沦为政策的护航者,丧失了知识份子针砭时政应有的风骨,让错误的农业政策持续下去,不仅延缓了农业改革的速度,也让农民沦为弱势阶层,难以翻身。过去曾有学者在媒体批露国内学界有「帮派化」倾向,知识份子都不见了,可惜未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这些现象在这次的瘦肉精事件和禽流感处理过程再度赤裸裸的呈现在国人眼前,让外界看的瞠目结舌,不仅重创学者专家个人的形象,也摧毁了社会大众对学者专家的尊重和信赖

特别是学官两栖这些年在台湾蔚为风潮,不少学者热衷参与政治活动、电视评论,远远胜过教学研究政治立场成为是非对错的判定指标。过去学者所习以为常的漫长孤独研究道路早已人烟稀少,许多具科技研发背景的学者以取得专利导向(而不是以人民需求为重),选择难度低,短期即可有成果的科技,然后申请专利卖给企业获利,成为所谓的「名牌教授,政府座上宾甚至入阁为官。许多原本风评还不错的学者,一旦入朝为官,言行变得荒腔走板,让国人大摇其头。从事耕作的农民都知道甚么样的土壤就会培养出哪一种果实。

常言知识份子读圣贤书所为何事?绝非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是做国家的脊椎、做社会的晓声、做弱势的代言,让社会保有希望。应该挺直脊椎,不向政治弯腰,不向权力低头,言所当言。只是在现今着重功利名位,一切向钱看的台湾社会,这样的期许或许显得八股与不识时务,却是台湾要向前行不可或缺的动能。民众在观看当代官场现形记的同时,也应该要深刻反省,孰令致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