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正视台湾产业结构失衡发展危机

事实而言,过去三年以来台湾经济持续成长的关键是来自于出口的畅旺,特别是电子、资通及周边相关产品等科技产业的出口表现,更是一枝独秀,不但呈现两位数字成长,而且占整体出口比重之五成以上。

无庸置疑,这些相当比重是拜美中贸易争端带来的转单效应,以及疫情干扰延伸的远端需求剧增之赐,让科技产业创造前所少有的荣景。

不过,在乐见科技产业呈现荣景拉擡经济持续成长的同时,却让我们无法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产业结构的失衡发展所可能衍生之风险。这些从餐饮、零售及观光旅行等相关服务业的营业收入萎缩、就业员工减少、薪资下滑等低迷数字发现,其实已经陷入经营困境;特别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安定的中小传统制造加工业,在此一期间中更是因外在环境不佳,而受到重创,甚至濒临衰退。

举例来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群聚分布于台湾中部郊区乡间的许多传统制造业,包括:自行车、手工具、木工机、渔钓具等产业在整体产业位置上,因产值占比较不显著,而难以受到政策关爱眼神,使得其在经营环境上,除了长期面对「五缺」困境之外,出口饱尝汇率升值压力,更别奢求在遭逢外在环境因素冲击时,可以获致相关救济管道取得协助。

然而,这些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不论是品质评价或市场占比,却又名列前茅。

无庸置疑,比较传统产业生存困境,相对科技产业亮丽表现对形塑国家的品牌形象,更是功不可没。不过,却又同时发现,在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上,虽垂直纵深延伸布局相当完整,但横向扩散效益却又颇为薄弱,除了许多原材料、零组件、高阶化学材料、相关机械设备等,必须来自美国、日本进口供应之外,需要更充沛的水、电、人才、劳工、工业土地等资源加以配合,在无形中极易造成排挤效应,导致其他产业不易取得资源。

诚如在经济学上被提及的「李布林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指出:如果相对产品价格稳定,生产要素成长,导致密集利用该项生产要素的产业产出超出比重之增加,将让其他产业产出,因受到排挤而减少。此意味着,近年以来台湾在致力透过少数「护国神山」明星科技产业创造出口荣景,借此促进经济持续成长的背后,其实造成许多传统产业陷入停滞萎缩现象。

在此同时,检视政府推动半导体、人工智慧、智慧机械、循环经济、金融科技、新农业等作为「国家重点领域产业」,这些项目无疑是政府投入有限资源之后,在短期内较易获致「丰硕」成果的产业。然而,此种选择推动特定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够真正衍生经济社会效益?因为被选择的对象大致是产业的「胜利组」,政府投入资源所创造的好处却仅嘉惠极有限的厂商,是在锦上添花;相对如果政府将资源配置于更广泛的「落后组」,尤其对转型不易的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在经济社会上所衍生的效益,却是难以估计。

很显然地,台湾产业结构失衡发展,并非始自今日,而是长期政策偏差累积所形成的结果。诚如台湾在透过科技产业出口,扮演拉擡经济持续成长引擎的同时,却又同时进口其所缺乏之资源,形成为他人作嫁之现象。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有效吸引更多跨国厂商前来投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组件产业,将有助于科技产业体系完整发展,同时加速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毕竟,台湾受到自然资源较为薄弱、市场规模狭小限制,产业政策规划完善与否,将影响着国家未来生存发展。因此,我们期待政府能够正视已失衡发展的产业结构,以及其对经济持续成长之风险,同时审慎勾勒规划较全方位、前瞻性之产业政策,如此始能让台湾的产业结构更加完善,进而让国家的资源获致公平合理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