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违制破例的因缘果报

近两年来,政府在许多事务上,从驻外人员、大学校长、到部会首长的任用等,屡屡出现重大违制破例,在个别事件上,当然都有可自圆其说的说词,然而破坏制度的影响相当深远,主事者更需要辨明其中缘由及后果。

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让人与事的安排有所依循,在消极面解决问题、排除纷争,在积极面厚植能量、开创愿景。当既有制度已经衰耗至无法处理问题纷争、或是因应新的前景规划时,破坏现制、重建新制是最激烈的作法。努尔哈齐为了将分散的各女真部落团结起来,形成满族一体,创建了八旗制度,成立后金汗国,由八旗旗主轮流掌理国政初具国家规模。努尔哈齐死后,八旗在妥协冲突中共推皇太极接任大汗,皇太极也立下「敬兄长、爱子弟」的盟誓,但接位之后,他为了集中力量、扩大版图,一一打倒具有实力的其他兄弟旗主,建立了集权政府体制、取代八旗共议,奠定入关问鼎中原的基础。皇太极破坏现制是为了更辉煌的前景,也确实做到了。

评价两极武则天,在人才进用制度的调整相对和缓。当时进用人才是以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为主,当年隋文帝废除以门第为主的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举三人参加考试。武则天认为试卷亮名,吏部依此选人还是不实,故创立密封糊名制度,让科举更公平;另外她更亲自策问,开创了「殿试」制度;首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实行不定期举行的制举,遴选非常人才。武则天让科举制度更完善,但她也知道科举无法尽选人才,还派「存抚使」专门到各地挑选人才,亲自引见,不经考试,「无问贤愚,悉加擢用」,但对所用之人,不称职者,便即罢黜、甚至刑诛。可以看出,武则天知道一项制度的价值、会设法完善它;她也看得出这项制度在解决问题上的局限,故而会破例作为,同时对破例而生的人与事,施加严格控管。

宋朝推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也常破例,他在担任地方官时,相当苦闷,遇到颇具文采、因父亲为国捐躯而进身武官的的刘季孙,刘季孙也因并非进士出身、难以升迁而苦闷,在壁上留下抒发心情的诗句,王安石看到后仿佛找到知音,将当时还是低阶武官的刘季孙拔擢为文职的地方学官。宋朝文武区分极严格,此一拔擢违反了官场规则惯例,也引发当地士子的不满,尽管刘的才学足以胜任,但能胜任者亦不是非刘不可。王安石中央掌权后,在更大范围内打破惯例提拔资历不足的官员,激起更强的阻力,加上用人不当,最终影响到变革。王安石有高远志向,为达目的破例任用,但其破例过于写意、又未能紧密监察破例任用者,这些破例任用终于招致变革失败。

如果违制破例并不是为了处理问题、开创愿景,仅是基于权力私欲,更可能造成重大危害。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教训,在宫门立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三尺铁碑,到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宦官王振极获宠信、又自比为辅佐周成王周公,欲进一步掌权,就盗走铁碑,颇具掩耳盗铃意味,王振见无人追究,便更肆无忌惮干预各类政事。瓦剌入侵,王振不懂军事、强要指挥大军,还鼓动明英宗亲征,酿成「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擒、伴驾出征的内阁辅臣及六部大臣几乎全部阵亡;出于自利的违制,造成惨烈的果报

以上事例表明,若是为开创愿景,违制破例很难避免,惟需如武则天般对破例谨慎查实、不可似王安石诉诸情思;若现有制度已然衰耗,如皇太极般全盘舍弃亦无须恋惜。掌权者违制破例调派人事,若全无理想、仅是源于派系私利,获破例拔擢者将如犬狗般只效忠掌权者;而掌权者得逞并食髓知味后、亦将如王振般肆无忌惮,终至毁灭,违制破例的因缘果报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