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菁英体制的陷阱与反扑

在产业的发展上,菁英阶级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和产业界、新创业者互动更好的生态圈洗礼,更容易接触到新的科技(如金融科技、AI、大数据等)、新的商业模式和平台(碳交易平台、衍生性金融商品、NFT交易平台等)。虽然并非本意或故意,但开发了不少破坏性科技(如金融科技分析,利用AI、大数据取代亲访的企业贷款征信、区块链去中心化替代了不少中介者的角色等),将过去中产阶级的工作移转到菁英手里,以至于菁英一人可抵中产阶级十人之用,薪水的差距也大幅拉开。

由于美国名校大学一年学费接近10万美元,远超过一般中产阶级8、9万美元的年薪。同时,根据书中描述,为了进入名校大学,必须先进入优质的私立高中,才能增加录取名校大学的机率,名校大学的学生约有3成来自全美最著名的20所私立高中。而这些私立高中的学费也相当高昂,绝非一般中产阶级支应得起的。

在私立高中、名校大学所费不菲的情况下,导致中产阶级无力培育下一代就读也无力翻身。美国现今每十人只有一人有研究所和大学以上专业学校的高级学位。金融科技、大数据等破坏性科技出现,使薪水的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的薪水无力支付名校的学费,甚至日常生活的开销。加上最近物价的上涨,美国人的储蓄率又低,使很多中产阶级只能靠信用卡举债度日,中产阶级慢慢的陷落,M型社会更加明显。而菁英阶级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又不接地气的思维、言论,也与一般民众的隔阂愈来愈深。

书中称这个现象为「资源的诅咒」,但这不是土地或贵族世袭的垄断,而是来自于人力、教育资源的垄断。菁英阶级透过良好的教育投资下一代,使菁英地位不断传承,并跻身到金融、科技、法律、医学等重要领域之上,薪水是一般中产阶级的10倍以上,并透过破坏性科技使薪水的差距拉大,也压抑中产阶级的收入,中产阶级或消失,或缺乏向上的动力,逐渐形成菁英、中下阶级的对立,这就是美国当今的社会对立处境。

而最讽刺的是,美国前总统川普以富豪身分崛起,却控诉社会贫富悬殊、不公平。书中也指出,美国逐步形成一个有钱人的美国,与另一个是其他人的美国。川普的崛起,其实是美国社会对菁英阶级的最大反扑。

看看美国,想想自己。台湾也有M型化的问题,但台湾的M型化不是来自人力资源的垄断,而是来自于房地产的炒作、产业的M型化,以及大学的过度投资与平庸化。而产业的M型化问题,也加重了土地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台湾的当红炸子鸡是半导体产业,很多半导体新贵的薪水都很高,又做了不少房地产的投资,甚至网路上还传出若干半导体新贵认为,欲在新竹地区买房子,如果买在新竹市、竹东地区就逊掉了。他们认为,必须以竹北蛋黄地区房地产为目标,也哄擡了当地的房产价格,使其他产业的青年族群、中产阶级,更买不起房子,承受了更大的剥夺感。

在专上教育的过度投资及大学的平庸上,由于大学的广设,高中生有90%以上进入大学,大学生毕业后 90%进入服务业,而台湾服务业规模不大,无法吸纳太多的高阶人力,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服务业乃呈现中低薪化,在薪资水准无力大幅提升下,青年人只能追求小确幸,内卷、躺平、缺乏向上提升的动力将成为常态。

该书中也提及美国解决菁英陷阱的药方是教育更开放,中产阶级回到经济体制的核心。而台湾避免社会对立的解方应该是,产业更多元化、更平均化,房地产制度的改革,以及二次的教育改革。

在产业多元化上,政府的政策工具应是加强科技对传统产业、服务业的连结、扩散。房地产制度的改革上,可以考虑课征一定比率的囤屋、囤地税,并结合政府的配合款成立专款专用基金,用于无壳族的租屋津贴或社会住宅之用。其次,教育改革则是设计诱因让经营不善的私立大学、科技大学退出,并恢复技职教育,避免专上教育的过度投资及大学教育的平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