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敌友交结的时间跨度
首先看宋徽宗联金伐辽的复合型失策。后晋石敬塘将地处天险的燕云十六州割予辽国,让中原面对北方居于地理劣势。北宋自宋太祖始,曾设立「封粧库」储存金帛以图买回、也曾小规模用兵;宋太宗则为此大举兴兵却败阵而返;宋真宗时,辽国南侵,宋真宗本决定逃跑,宰相寇准阻止、并建议宋真宗亲自前往澶州督战,击退辽军,辽决定与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此后近百年宋辽间无大规模战事。过了百余年,女真崛起建立金朝,向辽开战,三者地势金在北、辽居中、宋最南,宋徽宗认为有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如先祖般建功立业,遂不顾与辽百年友好,与金签订海上之盟、夹击辽国,结果金兵大胜辽军、宋军却被辽打败,金军遂探知宋军虚实;再过几年金太宗灭辽,随即南征灭了北宋;宋辽百年和睦、唇亡齿寒之势,因宋徽宗误判敌友,反成为破亡相随。北宋往事表明,要实践重大使命,在敌我界定上不能凭借意气,对悠远之交,也不能称友时毁约谋陷、为敌时单薄虚亏,否则难有善终。
有助于未来的敌友交结,必然要是未来取向、不能全由过往恩仇决定。清军入关前与明军长期交战,与农民军则成犄角箝制明军之势,相互为助,让明廷左右支绌。农民军本非清军死敌,但明朝被农民军所灭、崇祯自缢,清军入关后,理解到未来是与「流寇(农民军)争天下」,故对崇祯以兄弟视之、大殓安葬,并追剿农民军为兄弟复仇,乘机入主中原。清廷着眼未来,必须淡化过往敌人的敌对色彩,以免招引未来更多的敌人,至于过往起相助之势的他者,如已成大敌,也需重新定性。这些敌友交结的转变,是实现长时间跨度使命的过程中,审慎决定与谁称友以获得最多支持、以及辨识谁是关键阻碍故而只能是大敌而来。
敌友交结的转变,若缺乏长期使命指导、全由短浅利害或意气轻率驱动,将带来灾难,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即为一例。公元1124年,夏崇宗上表依附金朝,夏金维持80余年的和谐关系;13世纪初蒙古崛起、屡次入侵西夏,夏襄宗求援于金遭拒绝,只好将子女押给成吉思汗,夏襄宗(崇宗孙辈)迁怒于金,撕毁夏金和约,采取「附蒙攻金」策略,屡屡攻金但胜少败多;「附蒙攻金」期间中,蒙古依然不断对西夏征兵,一旦抗拒即招战祸,夏神宗(襄宗姪子)遂又想与金重修旧好,金国不予理睬,遂引蒙古兵攻金,依旧被击败;夏神宗再生「联宋攻金」的想法,照样被金打败,又寻求依附蒙古,配合蒙古攻击金国;到了夏献宗(神宗之子),又改变策略,要联金对抗蒙古,如此来回反复,让成吉思汗感到西夏之无信,终于决心灭夏,生前未能完成,后人依旧照其遗嘱拟定的灭夏之道,全歼党项族。在众强者之前,西夏的敌友反复无常最终招来国破族灭。
世事变幻难料,似乎让昔友今敌显得必要,但若缺乏长时间跨度的指引、只以蜉蝣视野逐利逞勇而动,便可能如西夏面临的困境:昔日友被怼成敌、昔日敌被示好但依旧为敌,灾祸难免,特别是自身实力衰颓时,覆灭可期;即便抱持使命,也需能如多尔衮般理性分析当下各方所生的阻力及助力、深刻认识阶段性敌友,若是如宋徽宗之短浅、破坏长远的和睦关系,自取败亡并不足为奇,组织及政府层峰当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