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进度落后再推绿能专区? 环团吁:先提出区位规划
地球公民基金会表示,光电的推动要有社会、在地居民理解与支持才能顺利推进,呼吁应先提出「能源用地白皮书」再谈「绿能发展区」,并支持部分案场应纳入个案环评标准。(林良齐摄)
依行政院规划,预计2025年太阳光电装置容量达20GW,因此多个县市大规模开发光电,但引发多起争议,甚至频频传出光电蟑螂,近期更传出要推动「绿能发展区」加速推动,地球公民基金会表示,光电的推动要有社会、在地居民理解与支持才能顺利推进,呼吁应先提出「能源用地白皮书」再谈「绿能发展区」,并支持部分案场应纳入个案环评标准。
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台光电约完成10.22GW(地面型3.97GW、屋顶型6.25GW),距离2025年的20GW(地面12GW、屋顶8GW)中仍有目标,其中地面型进度更是落后。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主任蔡卉荀表示,政府曾开放农棚光电,但遭质疑假种田真种电后紧急喊卡,蔡政府2016年起开始推动不利耕作地、盐田等等设置光电,遭质疑光电毁农后,农委会在2020年7月关闭小2甲农地变更、并开始推动渔电共生,但近期渔电共生也衍生多起争议,经济部因而承诺拟定「能源用地白皮书」,未料在白皮书未推出之前,再度传出要推动绿能发展区加速推动。
蔡卉荀说,社会关切的「区位评估与选址」、「农渔产业配套」、「生态保育对策」、「社区知情及公民参与」等…机制还看不到,政府就要放宽农业与土地相关法规,让人怀疑光电政策未记取过往的教训。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部专员梁圣岳说,目前台17线西多处土地遭指为「低地力」区,可望设置光电,但与林务局公布的「国土绿网区域保育轴带」重叠,政府并未说明保育对策,光电设的设置需要明确的规划与总量管制,以减轻对西部沿海生态的冲击。
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蔡中岳指出,无论蓝绿都支持再生能源发展,但光电蟑螂事件一再发生,代表机制上有问题,呼吁经济部、农委会、内政部及行政院应系统规划取代各自找地,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