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城市发展谁领风骚?

近来,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

第一,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意味着资源会在区域版图上进行整体大腾挪,中西部少数几个城市才能抓住这百年一遇的新机遇。比如有先进产业的西安、重庆,有四通八达立体交通体系成都

第二,成渝经济圈极速升为中国的第四极。在五年前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央对国土空间的发展思路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

成渝的排序,在东北、中原和长江中游之后。

然而,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变成了“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在位次上,成渝已经是妥妥的第四极。

短短五年时间,成渝经济圈的战略价值火箭式上升。

尤其是成都,已成为下一个“全球一线城市”的最有力竞争者。同时,成都也是过去5年里,中国进步最大的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

去年8月,备受瞩目的 GaWC 2020年世界城市排行榜出炉,27个中国城市入围。

该榜单将全球连通性作为关键指标,衡量一个城市全球互联互通能力。

成都是最大的那一匹黑马:

2016年,成都连升4级至Beta-,排名100,在所有城市里进步最快;

2018年,成都再度跃升两级至Beta+,排名上升至71;

2020年,成都排名再次提升至59,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和深圳

就GaWC排名而言,升升降降是平常事,但是像成都这样一连三跳的城市,还真没有第二个。

成都排名火箭式上升,原因就在于这个城市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变,甚至展现出承当中国经济增长又一引擎的无限潜力。

回望改革开放40余年,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们紧邻大江大海的出海口,又具有深水良港,可以最先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背后还有纵横千里的经济腹地,进可攻,退可守。

而内陆城市想要接入外循环体系,基本要到上面这些港口城市中转一遭。

重庆的机械装备想要出口到欧洲,必须先通过内河运输到上海,耗时耗力;大同的煤要出口到海外,必须先通过铁路运输到天津进行转运。否则,真的只能内循环了。

这对于内陆城市而言,多少有点依附的意味。

成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深刻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别的城市还停留在规模经济的时候,成都调转船头奔向了速度经济。

十年前,天府国际机场开始规划工作。2017年左右,天府机场的建设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2019年5月30日,1号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3个月后,2号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

2020年6月,机场内唯一一条最高等级的4F跑道——西一跑道全线贯通;

今年1月,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试飞,并将于6月正式投用。

成都,也将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等到天府机场投入运营,必然也将提供更多的货运航线和货舱,帮助成都发展高端临空产业,成为中国下一个航空大都市。

除了空运,成都的陆运条件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变。

此前,成都的货物想要运往欧洲,必须发往沿海港口出海。如今,成都却成了世界性的集散中心

东南亚乃至日韩的货物,跑到这里进行集拼发往欧洲;

华晨宝马的售后零部件,先从德国运到成都,再分拨至国内其他几个零件配送中心;

TCL的物料,要从成都出发,再运往东欧的波兰工厂进行组装……

放眼全国,成都是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多的城市,2800多列的数量,占了全国近1/4。

再加上12条国际铁路和海铁联运通道,境外直达站点增至26个,成都的辐射范围,拓展到欧洲、日韩、东南亚和美洲东海岸地区。

成都,早已不单单是大西南的集散中心,更是全球供应链条上的一个重要枢纽,集散全球的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

于是,一个“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格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向南,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向东,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华中经济区合作,对接东部沿海甚至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

向西,通过中欧班列、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向北,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种种迹象表明,成都,不再是一个“内-内”节点城市,而是一个“内-外”节点枢纽城市;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而跃升为一个世界城市。

如果说全域开放的枢纽地位是一个全球城市的外向性指标,那么,占领时代前沿的产业结构则是一个全球城市的内核条件。

二十年前,成都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者干脆就是尖端军工业,中间层次比较缺乏。

自中国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后,成都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是按照这种发展逻辑,成都的产业结构永远落后沿海一个梯队和时代,无法和沿海城市平起平坐。

近年成都排兵布阵新兴产业,在全国创新设立市级层面的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显示城市主政者决心弯道超车。

2017年开始,成都市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并给自己立下了目标:3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要突破万亿人民币。

在此目标下,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被委以首破万亿级产值的重任。随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纷至沓来:英特尔、京东方、富士康、华为,覆盖“芯、屏、端、网”四大模块。

全国第一条京东方6代柔性AMOLED屏幕生产线,在成都面世

全球第一个华为与电子科大打造的5G实验外场,同样在成都面世……

到如今,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70%的iPad,都要在成都装配和生产。截至2020年,成都凭借一个电子信息产业就成功实现了3年前的目标,规模突破万亿元。要知道,2015年这个数值仅有4530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布局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生活服务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新经济业态也在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

喜人成绩背后,是成都在实践中不断开展创新探索的结果。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一方面,成都聚焦于纵向产业链的打造,大规模引入上下游企业,使得同一产业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放大规模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成都也格外重视对横向产业链的打磨,通过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成都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理念是产业生态圈。也就是说,要通过“画圈”,打破产业功能区的物理界限,让各类要素自由流动起来。

显然,产业生态圈的创新实践,已摆脱了单纯的项目竞争、政策比拼,在更高层次系统集成,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已初步成型,并优化调整 形成了14个重点产业生态圈。

得益于此,成都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新经济企业也超过了45万家,成效不凡。

其次,实现要素流动的手段是“场景”建设。

芝加哥学派认为,都市娱乐休闲设施、各种市民组织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吸引不同群体前来进行文化实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这背后的趋势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生活的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往以生产为核心,现在以消费为核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就此翻天覆地。

那么城市如何顺应这个变化呢?我们目光可以看向美国德州首府、第二个硅谷奥斯汀,在新经济新场景营造方面,奥斯汀可谓开出了一条先河——

沿河公园开辟出徒步的小路,户外运动爱好者可以聚集于此,边谈半导体边谈自家孩子;

免费的网球场地,可以让戴尔总部员工在结束繁忙工作后放松筋骨,切磋球技;

亚洲超市Hmart,不仅能给华人工程师味蕾上的回乡,更能带给他们强烈的归属感……

再加上奥斯汀强大的产业基础、优美的环境以及相对低的房价,越来越多的硅谷企业和工程师搬迁至此。

以往,人们担心以生产效率为核心指标的“企业城市”硅谷,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现在,人们更看好硅丘——奥斯汀的未来。

2019年7月,奥斯汀与成都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谅解备忘录。

同在所属国家的西南部,又同是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布局前卫的城市。成都积极追赶先进经验,也别具一格提出了 “场景营城”理念,希望通过场景营造,让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

在今年4月,成都就发布了400多个新场景,释放约1983.63亿元的产业机会,可谓开创先河。

短短几年时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便成为拉动成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三驾马车。

2020年,成都诞生了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该产业规模高达10065.7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版图的关键技术领先全国。

装备制造领域,成都以汽车产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为突破点,预计两年后可以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

医药健康领域,这里培育出西南科创板第一家上市公司成都先导,走出了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第6名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此之外,成都还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大等医药健康领域专业大学、20多个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劲十足。

这几个产业,都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成都在制造强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很明显拒绝了被动承接、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走上了主动开辟、内涵式增长的路径。

成都精准发力新兴产业,相当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在三驾马车的推动下,成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成都GDP17716.67亿,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今年1季度,成都GDP达到4552.84亿元,排名全国第7,同比增幅17.3%,较2019年同期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6.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7.6%;

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1%……

成都的十四五开局,可以说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成都发展这么快,离不开当地近些年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高效推进,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

放眼全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各区域一直都在不断探索。

深圳被称为“空气政府”,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广东则把千项服务放入微信小程序“粤省事”,实现1113项服务实现群众办事“零跑动”。目前,这个移动民生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一个亿。

而本世纪初,成都率先提出并践行“服务型政府”,以项目审批为突破口,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工作机制改革。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行政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年过去,成都的营商环境在中西部仍然数一数二。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指出,全国营商环境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

广州、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南京、杭州、宁波、青岛和武汉。

3年后,排名发生重大变化:

成都、长沙两个城市上升最快,并力压宁波和青岛挤进前十,排名分别为第6名和第9名,各上升6位和11位。

全国营商环境排名前十城市名单/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社区治理方面,北上广深各地都不乏许多先进的经验。

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方面,可以将北京昌平区作为样本,其搭建了完善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做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和调查摸底,大胆设计修建自行车专用高速路,交通乱象逐步梳理。

上海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则实现了居委会微信公众号的百分百覆盖,开通了24小时居委会信箱,打造无缝链接的全方位社区工作平台,可以说代表了上海社区治理的高水平。

成都的经验则是“打通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2017年9月,成都市委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属全国首创。

以往,社区治理涉及40多个部门,必然导致九龙治水治不好水。有了社治委,就可以对社区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

在去年疫情期间,社会治理体系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本无法完成的社区疫情摸查和动态追踪,通过社治委牵头协调,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就可以集结上千人的排查队伍,三五天完成排查工作。

同时,在疫情期间,成都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鼓励户外经济,展现极强的韧性,当时还引来高层点赞,随即在全国迅速火了起来,“成都模式”为灰暗的疫情时分增添了一抹亮色。

得益于优秀的城市治理能力,成都吸引钱和人源源不断的涌入。

2010年,17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2020年,这个数量达到305家,在全国遥遥领先。去年,成都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不仅在中西部领先,甚至超过广州的493.72亿元。

5月26日,四川省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约581.9万人。成都也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

伴随着资源的集聚,成都的体量越来越庞大了。

2016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为837平方公里。2020年一下子扩张到1300平方公里,增加了53.6%,势头十分凶猛。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这些,都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今天的成都,绝对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它的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二。生活何必996,一到周末出去游。成都的休闲生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汽车消费。2016年,成都汽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

到了去年,第二的位置没变,但汽车保有量和北京的差距,从130万辆锐减到50万辆左右。在成都,汽车何止是代步工具,更是让人轻松切换自然与城市,诗意栖居的时空胶囊。

它的地铁里程,全国第三。截至2016年,成都地铁开通里程仅108公里,刚刚挤进全国前十,不及天津和大连。2017年,成都提出要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一场轰轰烈烈的地铁大迈进就此开始。

如今,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已飙升至518.5公里,一举超过广州,仅次于北上,最远甚至延伸到距离市中心70公里外的天府机场。这一距离,是北京到首都机场、广州到白云机场的2倍。

它的高铁通达度,全国前列。2015年底,成渝客专建成通车,成都刚刚实现高铁零的突破。随后几年,高铁建设速度加快。2017年底,西成高铁开通,华北到西南有了高铁大动脉。伴随着成贵高铁、成渝贵环线等一系列高铁线路的建设开通,成都勾勒出1小时到达重庆、4小时到贵阳、8小时到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的“148高快铁路交通圈”。

它的实体书店数量,全国第一。3522家书店构成了这个中国书店之都的骨架。但是成都仍不满足,计划今年建成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10座,新增实体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100个,让人随时随地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它的绿道,全球最长。2017年9月,总长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开始建设,到2019年底,建成长度已经超过3000公里,并计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

它的公园形态,全国首现。东进战略穿越龙泉山,把人口、产业和地铁带到成都东。以往的城市屏障成了比肩曼哈顿中央公园的1275平方公里大尺度公园。龙泉山为脊梁,成都化身一个“一山连两翼”的超级大城市,犹如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

这不仅是个生态理念,更是一个“公园城市”的远大目标——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和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

基础设施如火朝天的建设,让成都人的生活越来越巴适。

今年1季度,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2.3亿元,同比增幅31.8%。这里的全球奢侈品零售商数量,排名大陆第三名,仅次于最有实力的上海、北京。

作为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去年实现餐饮收入1124亿元,餐饮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四。

截至去年底,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0天,优良比例达到77.19%。

目前,成都已摘得最幸福城市的桂冠12年,看这情形,它似乎还会一直保持下去。

过去5年,成都牢牢把握住城运,成为独领风骚的城市;未来5年,成都很可能会凭借国运,乘势实现又一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