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抗战胜利纪念日 青年不知张自忠(丘智贤)

金门学子致敬张自忠将军殉国地。(图/作者丘智贤提供)

「同学们,我们即将要前往张自忠将军纪念园,这也是80多年前,他的牺牲地!」

一群来自金门的高中职同学,近日远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襄阳,参加「同上一堂课—海峡两岸中学生文史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活动安排先往张自忠将军阵亡地,宜城南瓜店祭拜张将军,但是一问同学,你知道谁是张自忠吗?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晓得。

当然,这不能怪年轻人不用功,在他们的历史课本上,中国史已经变成东亚史,找不到抗战阵亡132万名官兵当中任何一人的姓名,当然更不会有照片,明治天皇夫妇、越南胡志明、潘佩珠的影像俯拾皆是,甚至日军当年大东亚会议的文宣品也可以是讨论素材,但是抗战呢?只有一两页零散的内容,夹杂在二战的篇幅中,不仅对日军暴行鲜有指责,甚至称美军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是为了应对日军神风特攻队的报复,两者竟等量齐观,同学们哪里会知道谁是张自忠呢?

抗战期间,从江苏武进故里,流亡到湖北当小学老师的屠炳春教授,一直没有忘记那段烽火岁月,40年前编订教科书时,屠老师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同僚反对道,要把小学生培养为社会科学家,据他回忆,当时身为立委的谢长廷,就已提出大陆就是外国,中国史就是外国史的意见,经过绿营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今日的历史课本中,没有张自忠与抗战官兵的容身地。

但从更大的历史纵深来看,课本不教的抗战史,真的没有意义吗?答案当然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独力抗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各国由作壁上观,口头安慰,到实际对抗日本侵略,过程漫长崎岖,如果中国很快失败或者屈服,不仅本身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更将攫取大量战略资源,改变太平洋上的格局,甚至进一步与德国联手,推进轴心统治。

张自忠当然深知日本的军事优势,曾奉命应付敷衍日方的他,当然更是日本极力争取的对象,但他当时在背负外界责难时,报效国家意志更为坚决,张自忠将军对部属言,「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死不是目的,而是只有军人秉此决心,才能不惧物质的窳弱,勇于赴战,打破局面,这种精神与气节,让无数时人落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激动地为张自忠写下「这样才算是个中国人」的句子,以纪念将军。

张自忠没有等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光荣时刻,但若没有抗战官兵的牺牲,焉有国际局势的改观?抗战初起,八百壮士奉命死守四行仓库,与很多人认知不同的是,国民政府对于现实的国际情势心知肚明,所希望的是各国仍能够提供急需的军售,支撑战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抗战感觉漫漫无尽头,如汪精卫之流也纷纷附逆,张自忠没有放弃,终至马革裹尸,他殉国的一年半之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家宣言的最初签署国,被绿营曲解的开罗会议,是由中美英三国战时领袖,与数百位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际峰会,旨在击败日本,并划定战后秩序,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等一系列的国际法文件,构成了战后乃至于今日亚洲的样貌,谁能说张自忠与此无关?

金门学子致敬张自忠将军殉国地。(图/作者丘智贤提供)

而张自忠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难道不值得年轻人认识?早期国文课本当中,曾经收录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记张自忠将军〉一文,梁实秋看见战场前线的张自忠,司令部布置简单,张自忠本人更是寡言沉着,招待了一顿战地火锅,当张自忠殉国后,梁实秋称誉张自忠,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这样有教育意义的两句话,听起来也像是讽刺今日的官场,无怪乎不能入学子之眼了。

9月3日,赖清德依例到国民革命忠烈祠行礼如仪,但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却早被他用所谓「转型正义」之说抹杀玷污,看起来何其讽刺,但历史不会被改变或遗忘,一束束献在张自忠灵前的鲜花,已让年轻人好奇发问:「这么重要的人物,课本怎么都没有?」

(作者为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