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台湾应更自信 重启两岸高教交流(刘性仁)

文化大学与中原大学分别规画于10月及12月举办两岸高教论坛,学者透露,我大学邀陆方代表来台,须向教育部签署承诺书,反映我方对两岸交流的态度依旧存在防备心。图为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在北京慕田峪长城留影。(新华社)

日前两岸高等教育论坛于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举行,多所大陆大学院校的高层领导来台交流,共同探讨校务永续经营、人工智慧(AI)对高教的应用等议题。据媒体报导,两岸与会者同感交流至为重要,台湾高校也普遍认为,大陆应开放学位陆生赴台政策,以增进两岸青年交流。这些大陆高校行政主管来台,包括多所大学院校的校长、院长等校方高层领导可以来台交流,但学者人员却屡屡遭拒,这问题及道理究竟在哪里?颇值深入思考。

如果两岸当局都乐见学术交流,应当尊重各领域各学科间的交流方式,两岸学者们在同领域内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及表述方式,消极地对待学者与学生交流;放开校务行政间的「校务经营之永续发展策略」、「人工智慧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等,此标准何在?无论校务或是学者本身,同样也是在有序管理的情况下,那么限制东、限制西,包括「团进团出」、不能单独行动,很难想像,在台湾自由社会中对于这些高校行政主管层层限制,实在是对高等教育是一大讽刺,也没有必要。

至于学者来台,根据媒体的说法,近期有不少陆方学者来台的两岸交流活动在审核上,部分最终取消,其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隐匿党政军身分被驳回;有的团长被限制干脆整团不来;有的是陆方自己因「不可抗力因素」打退堂鼓;有的因台湾拖到几乎最后一刻才压线通过,让主办单位准备过于仓促而取消;有的则因拒绝陆委会的「约晤」要求,索性不来;这些理由事实上都不足以阻碍两岸正常化学术交流。

如今演变成为台湾学者单向去大陆进行交流,有的不能去,有的不敢去,造成两岸民间二轨三轨交流受到限制,无法达成消除偏见敌意的效果,这并非是累积两岸和平及善意的方式。

今日中国文化大学有勇气邀请举办两岸高等教育论坛,政府应当给予鼓励,怎么反而会是限制一堆?学校还要确认中国大陆人士来台的必要性、急迫性、不可替代性,并确保交流符合对等尊严原则并做好安全管理。试问无论是两岸高校行政主管或是学者、学生来台交流,哪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动作?

用专案而非常态申请,已经令人匪夷所思,台湾应当多些自信,正面看待重启两岸高教交流,唯有让两岸大学交流回复到正常轨道,回到各自领域内进行对话,才能达成真正的功效。专案审查毕竟不是常态,学术交流应当回归学术,少一些政治与行政的干预。

因此,回归到限制两岸高校学术交流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考量,不外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首当其冲当然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紧张,使赖政府对学术交流设置限制,担心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政治敏感话题或资讯外泄。当然安全因素的考量,一直都是反对开放的重大原因;近年来,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对学术交流的安全性表示担忧,特别是在科技和资讯领域,担心智慧财产权遭到侵害或技术外泄。故在讨论这些限制两岸高校学术交流时,需要考虑如何在国家安全与学术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促进有意义的学术对话。

总之,两岸的学术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经验的分享;这包括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化解误解与偏见。眼下陆生人数持续探底,赖政府应当提出具体善意的对策,不应该继续对两岸交流态度消极,尤其特定部会首长不该被意识形态捆绑,应积极应事,尤其在高教方面,还是希望争取陆生来台,减缓台湾少子化所带来的冲击,如此对于私立大学经营才有真正的帮助。

两岸学者交流不仅对学术界各领域发展有帮助,也对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更重要意义。毕竟两岸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学术交流亦可以作为两岸政策对话的一个平台,有助于促进双方理解与合作,堆叠善意,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