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文资保护的活化与实践(刘建浩)
台北市定古迹「建国啤酒厂」,政府促进建国啤酒厂转型为校园用地,不仅能解决北科大校地不足的困境,且能实现文化资产的活化再生。(本报资料照片)
随着建国啤酒厂的转型计划步入新阶段,政府在戮力满足学校师生教学的条件下,促进建国啤酒厂转型为校园用地,此一规划背后反映了政府在教育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双重重视。不仅能解决北科大校地不足的困境,且能实现文化资产的活化再生,为城市创生的未来样貌,注入新的动能。
近年来,文化资产的保护与活化成为社会的议题之一。文资团体奔走争取保留,却对于后续的文化资产修复、维护管理等长远作法,却付之阙如,问题是丢给政府,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买单,落得文资团体,只负责催生、不负责养育,然后丢出一句:「笨蛋,问题出在政府」,这样缺乏持续且有效的管理能力,导致所谓的文化资产空间,几乎变成废墟、蚊子馆 。
这些号称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文资团体,但却因缺乏具体修复行动也与和有效的活化能力,导致历史建筑长期荒废、毁坏,不仅损害了文化资产,也让社会对文化保护失去信心。建国啤酒厂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度强调文化遗产的「原貌保存」,而忽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赋予场域新的生命与价值。结果文资保护流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态,仅有少数象征性的修复工程,却无法真正让这些遗产与当代社会产生连结。
相形之下,北科大对建啤所提出的愿景与活化计划,从教育优先和社会关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具远见且能落实的文化资产再生模式。建啤空间将纳入北科大文化资产保存暨活化应用的规划中,遵循《文资法》及台北市政府文资审议会审查通过之修护再利用计划,不仅仅将啤酒厂视为一个古迹,而是将其融入校园,并赋予其新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吸引更多年轻创意人才,回应全球趋势推动历史遗产的创新应用。
建国啤酒厂的场域可以是集文化创意、技职教育、邻里参与及绿色校园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展现将文化资产融入现代社会的实际可能性,这不仅让校园师生受益,也让周边社区得以共享这片空间。
北科大也不仅仅是教育机构,更是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期盼透过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达到教育创新与社会参与,让百年文化资产重新焕发生机。此一行动也揭示了文化资产团体应该反思的现况。
文化资产保护应该超越形式上的修复,以教育思维与实际行动,让文化遗产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
文化资产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历史「纪念碑」,而应该成为社会教育、公民推广与社区互动的重要载体。北科大所提出的转型计划,透过大学社会责任精神的实践,使文化资产保护与教育发展相辅相成。透过校园建置与古迹活化,培养更多技职人才,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在地文化的脉动,从而激发对文化保护的责任感。
(作者为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进修部主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