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以巴战火与悲歌何时了?(廖天威)
以色列政府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之间新一轮的停火谈判,已经在卡达的斡旋下展开。一年多来,迦萨地区因以哈交战的死亡人数,已上看5万人之谱。(路透社)
以色列政府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之间新一轮的停火谈判,已经在卡达的斡旋下展开。但是与此同时,以色列军方也再度发动了对迦萨地区的猛烈攻击,目前已有将近上百人丧生。一年多来,迦萨地区因以哈交战的死亡人数,已上看5万人之谱。外界不禁好奇,以巴和平会不会到来?和平谈判能够成真吗?
据传,哈玛斯同意释放34名自前(2023)年10月以来被关押至今的以色列人质;但人质的安危和健康状况不明。美国拜登政府则持续宣布军售以色列80亿美元(约折合台币2634亿元),显见对以色列政府军事行动的支持。此举,并不寻常。
一则,拜登卸任在即,军事援助或挹注,并不能代表未来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举措。再则,拜登任内,两场主要战争(区域冲突)发生——中东地区甚至衍生了以黎、以伊、以叙,甚至最近包括美军在内的空袭叶门之举。拜登政府在俄乌与以哈两场战争之间的态度,并不一致。严格说来,并无「军事准则」(military doctrine)可言。
而在以色列方面,声称在川普就任总统后,将会再度限缩迦萨地区的人道援助与救援物资进入。此举,对于已如人间炼狱般的迦萨生存环境和未来而言,无异雪上加霜。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包括对上述国家的猛烈轰炸,当然也反映在这一、两年来,以色列境内警戒与空袭的范围愈来愈扩大;民生社会的正常运作,屡屡受到影响。躲空袭、断水电、缺物资、没网路,渐渐形成日常。可以说,现代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尽管以色列的空防与忧患意识强大;仍不免会落入「挨打」、「被困」的窘境。
巴勒斯坦人的生存与建国,向来是中东问题、以巴冲突和联合国折冲的重点方案。然而,随着战火升高、冲突扩大,这个议题的关注度,却显然被既凶狠又野蛮的战况掩盖。人命的流失、家园的残破、未来的无望,都成为现代战争与国际格局下的牺牲品。这是吊诡,也是悲歌。因为,随着战火与冲突的蔓延,世局会更无情,人命也会变得更为廉价。
以色列近来与叙利亚、叶门、伊朗频繁陷入交战。就以国的立场和民族意识来看,不会放松对于以色列生存不利的因素任其扩大。以色列内部主观的战略意图——「争战、生存、扩张」,很可能是现阶段、乃至可见的未来的「三部曲」(trilogy)。笔者长期研究中东区域形势与战争冲突,深觉以尼坦雅胡为首的以色列「战时内阁」,很可能意欲借着中东战火的扩大,演变为以色列强盛与崛起的契机。此点,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观察得出来。
兴起于上个(20)世纪中、后期,非常著名的「权力转移」(Power Transition)理论(后来在90年代有所修正)认为,一个中等强国(middle power),在她的发展潜势达到世界强国—美、俄(中国当时还不是)的70%之时,所谓的「权力转移」现象,就将发生。本世纪,变动愈大、分裂愈强;板块的位移,很值得观察。
中东和平难解,亦无解。从上个世纪以来,向来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无形中,强者愈强、弱者愈被剥夺。我们要注意的是,中东各国的政治与军事生态,未来可能会因此重整,也正考验着未来两周要上任的川普政府与国际社会的相对因应。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华亚太安全治理学会资深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