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从万华阿公店听老年人的悲歌(林保淳)

万华茶艺馆,虽非物美,但是价廉,且阿姨小姐体贴周到,肯听肯说、陪吃陪唱,老人家寂寞问题关键,不在于他们为何忘情于此,而在于除了这里,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去?(示意图/中时资料库

疫情再度爆发,确诊者从万华向外扩散,目前万华的确诊人数,已高达350例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大多数,而且其他地区的确诊者,也多半有「万华旅游史」,万华成了人人畏避的热点,虽说未必有严重的歧视现象,但人人闻之色变,相戒远离该地,却已是不可争议事实

所谓的「万华旅游史」,从已有的案例分析,当然不会只是因为去万华「到此一游」就染得疫病,而是多半涉足于当地所谓的「茶艺馆」所致。从狮子王开始,这些确诊者流连于茶艺馆的报导,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位来自基隆的确诊者,一连26天,不辞路远,天天报到,更令人瞠目结舌,鄙夷者有之,讽刺者有之,戏谑者有之,而当然充满崇仰之心的亦未尝没有。

究竟万华这「闻名遐迩」的茶艺馆,有何令人流连忘返的妙处,值得这么多老人家徘徊不忍离去?目前网上流传很多「据说」是万华茶艺馆实况影片,其中作风大胆玉体横陈,极尽其活色生香场面的,固然不少,但衣装整齐,不过以动人歌声、幽默的话语、贴心的服务吸引来客的,也不在少数。万华地区,向来龙蛇杂处,故所谓的「茶艺馆」,亦形态多端,以迎合不同偏好的人,也属正常,但若以为其中尽是一些肉欲横流、猥亵不堪的店家,恐怕不但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完全贬低了这些去光顾的客人,这是以菁英眼光,鄙视庶民生活日常的偏颇态度。

目前万华登记有案的茶艺馆,据闻有172家,加上其他未登记、或以其他名目掩饰的,应该在300家左右,连同从业的阿姨、小姐、服务员厨师,平均每家在10人左右,客人来来去去,每天如以50人计,一天就有为数1万5000个老人家到此寻欢。常客多半是退休的老人家,一些年轻的客人,应是久闻其名,特地到此「体验」一番的。很多人都很怀疑,这些老人家大抵不是色心不死,就是闲得发慌的无聊人士,才会涉足于这种地方,言下多有不屑之意;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观点,正暴露了台湾老年人口照护的失调。

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角度来说,「食色性也」,对老年人当然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些老人家光顾店家,只是为了那一刹那的发泄与快感,恐怕也是太高抬他们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出在「闲」字。

退休之后的生涯菁英份子可以有许多「正当」的生涯规划,读书、旅游、登山、学习、当志工,都足以排遣他们退休后的闲余生活,也能自得其乐,不会感到寂寞。但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恐怕就未必会对这些活动有兴趣,而赋闲在家,已成长的子女纷纷各自独立,无须操心,却也无人关爱,朋友稀缺、交游冷落,漫漫长长的闲空,该如何打发?心灵的孤寂,如何排遣?内心的寂寞,找何人诉说?连有时候邻居老人聚在庙前公园里,赌棋打牌,都会因有人检举而被取缔,一日三餐,纵有海味山珍,怕也是食难下咽。

万华的茶艺馆,虽非物美,但是价廉,且阿姨、小姐体贴周到,肯听肯说、陪吃陪唱,老人家寂寞的心灵重新撩动,常客间的互动再度焕发起青春天南地北谈东说西,虽说都是闲来磕牙、生活琐事,但总比待在家中,面对空荡冰冷的墙壁,更能感受到仍然「活着」的喜悦。老人家最喜欢说的,无非是「当年之勇」,但是,有几个家人、子女听得下去?在这种场合,当年之勇可以吹嘘,可以自嘲,在有如知己朋伴佳人愿意凝神谛听之下,这又是多让人欣慰的事?所以,真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为何忘情于此,而在于除了这里,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去?

老年人是寂寞的,寂寞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我们政府的老年人政策,除了照护其身体之外,是不是更应该注意到老人家心灵上的空缺?

老年人似乎最喜欢唱歌,但是敞开声带,唱了又唱,你们可听得出他们所唱的其实有点像是一曲悲歌

(作者为大学退休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