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欧关系还搞得好吗?(吴白乙)

在欧俄关系「子弹横飞」的背景下,欧洲方面不仅无心谈什么中欧合作,甚至看中国的眼光都不正常了。(图:澎湃新闻)

俄乌冲突自爆发之日起,其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意义就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战事带来的心理冲击、难民潮造成的社会压力、油气供应风险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成本攀升,加上公众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忧与关切,令欧洲各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而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反俄共识。无论是在联合国大会的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投票上,还是在美国/北约、欧盟分别召集的紧急峰会上,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同仇敌忾,一致采取对俄制裁、对乌援助的立场。「时来天地皆同力」,欧洲认为,俄乌之战危及全局,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尽管中国不是直接涉事方,但由于中俄关系的特殊定位以及中国对俄乌冲突采取的立场,便在欧洲的「政治正确」视角里有些大逆不道。换言之,欧洲正处在对俄「狂怒时刻」。在欧俄关系「子弹横飞」的背景下,欧洲方面不仅无心谈什么中欧合作,甚至看中国的眼光都不正常了。所以,中欧关系受到一定冷落和连累,这已是事实而不是假想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欧关系还有必要和可能变好吗」?

答案一是总体肯定,具体则取决于双方的智慧和努力。从大的方面来看,中欧仍在存在诸多的重大的共同利益,比如维护全球稳定和发展的多边机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灾难、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等紧迫挑战,开拓双方市场、投资和产业互补的新空间,加强数字经济和智能技术有序、安全开发与应用及成果共享,促进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持续发展和安全等。实际上,上述重大利益已经规定了中欧关系的基本面与共生性,但历史的复杂性往往使人们在做出具体判断时发生错觉。就当前的具体情况而言,欧洲方面,特别是欧盟和主要大国能不能在对华问题上少搞诛连,多做「加法」,不仅是对其战略自主意志、能力的重大考验,也直接关系到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还是集团化对抗的重大抉择。

答案二是要看中国和欧洲能不能坚持做到「求同存异,管控分歧」。世界上矛盾无时无处不在,事物之间差别、不适既是常态,也是统一运动的动力和本源。国际关系中的「统一」过程不能以强权、蛮力达到,即便达到也难以持久,这已经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欧洲自身的一体化过程也表明,即便用经济、社会、法律和政治的繁复程序统一各成员国的制度身份,但仍然无法彻底同化其文化特性和具体差异。自2019年以来,欧盟就将中国视为「体系性对手」。在俄乌冲突的刺激和美国的煽动下,欧洲人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可能加剧,更容易将中国归于异端文化身份,给中欧政治分歧打上「专制与民主的对抗」标签。如果欧洲人在对华关系意识形态化方向越走越远,那么管控中欧分歧的难度也无疑会越来越大。

答案三是要看影响中欧关系前景的几大因素如何演变。首先,俄乌危机加剧了「欧洲主义」和「跨大西洋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目前后者明显占上风,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则未必如此。中国一贯支持欧洲团结自强,始终对欧合作持开放态度,可以耐心地等待欧方态度从「甚嚣尘上」到「尘埃落定」的转变。其次,俄乌冲突可能长期化,也将导致欧洲内部激进与理智两种主张此消彼长、反复博弈。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将产生什么样的欧洲国际秩序观、治理观和合作观,其对外适应度与务实性如何,都将决定欧洲作为世界战略一极的兴衰。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方略,持续加强对欧亚、亚太区域伙伴的吸引作用。客观而言,中欧在金融、货币、产业链、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的紧迫性更加凸显,或可带动欧方作出相应互动与调适;再者,中国对欧制约能力和效果有所改观,这里的「制约」专指在处理欧洲干涉中国内政核心和敏感问题上中方的意志力、精准度和有效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存在广泛的相互利益。利益有弥合分歧的作用,也会让人患得患失。如今,中欧实力接近,但双方关系并不平等,欧洲有些人总是要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训、干预甚至要挟和惩罚中国,转变这一状况不能靠斗气,但无疑取决于中方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