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樂不思蜀」的阿斗是真扶不起還是裝傻? 一探你不知道的劉禪1

《上一堂人生国文课》作者:羊咩老师、出版社:远流。(图/远流提供)

文/羊咩老师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高中国文必读课文,在进入〈出师表〉前,羊咩老师从这封「情书」的收信者──后主刘禅的角度琢磨君臣关系。

●被俘后「乐不思蜀」 阿斗果真扶不起?

为了营造出孔明神鬼莫测的形象,罗贯中大笔一挥,众多英才集体沦为配角,周瑜、鲁肃暂且不提,后主刘禅──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恐怕更是被「抹黑」后的最大受害者。在诸多改编三国的戏剧、电玩中,刘禅清一色被塑造成肥胖愚痴,或是幼稚软弱的丑角,而被俘后那句「乐不思蜀」更成了最大污点……

但,刘禅当真如此无能吗?

事实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刘禅大约17岁。孔明上〈出师表〉时,阿斗大约23岁。直至相父病逝五丈原,刘禅29岁,在此之前朝政一直掌握在孔明手上。若说孔明事事亲力亲为,是因为刘禅的软弱无能,或许我们可在诸葛亮死后,后主亲政的各项措施,一观失去相父后,阿斗是否如此「扶不起」。

孔明死后,刘禅接受孔明遗命,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能臣。但刘禅废除丞相制,将相权文武分离,使蒋、费、董等人交错执掌军、政大权,不再有先前独揽全权的状况发生,成功收回君权亲政。

其次,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放弃北伐,与民休生养息。但边防并未因此松动,中期的兴势之战大败曹爽,甚至间接导致曹魏空虚,被司马氏乘隙所篡。在后主亲政后长达29年,蜀汉其实皆能维持稳定政局,直至最后十年才因惑于宦官黄皓、无法整合派系等问题,降于司马氏政权。

而有名的「乐不思蜀」──让我们试想一下吧!身为阶下囚,当司马昭故意试探时,你该怎么回答?是哭哭啼啼的表达思念故国之情?还是明哲保身装傻装无能?(别忘了,哭哭啼啼不忘故国的李后主,最后下场就是赐死)

这么一看,后主虽然说不上是英明少主,但也绝非昏庸愚昧。当我们理解了刘禅并非戏剧演出那么幼稚柔弱时,恐怕更能理解孔明在〈出师表〉中的复杂情感:如父子、如师生、却又不敢行差踏错,有违君臣分际的步履维艰。

●军政皆在相父之手 端上巨鬯意在试探

要十六岁的高中生一下子理解老相父的情感恐怕有些困难,所以我建议以影片做为辅助。近年陆剧大军师司马懿系列下部《虎啸龙吟》中,由王洛勇饰演的孔明,细腻展现孔明的谨慎压抑,但眼神中又难掩对少主的期待、勉励的父亲关爱,是非常动人的演出。其中有两段演出,我推荐于课堂播放。

首先播放的是《虎啸龙吟》第6集。

这段演出最接近本课写作背景:正是孔明首次出师之际。先不论这段演出中阿斗过度的浮夸幼稚,但编剧设计了一个桥段,倒是课堂上可与学生讨论之处:

出师时阿斗向孔明敬酒,但酒器却端上了「巨鬯」──这个奉宗庙祭祀天神、地祇、人鬼,非天子不得用的器具。

孔明愣住了,旁边将士也是一脸疑惑。

到底,阿斗是真傻不懂巨鬯的象征意义?还是假傻在试探诸葛亮?

对比我们先前对刘禅历史形象的更正,当军政皆握于诸葛亮之手,实际上可能并不愚笨的刘禅,难道对这位相父当真没有半点忌惮?而这一幕演出,同时也让学生清楚看到诸葛亮尴尬的位置:如父、如师,但他同时依旧是臣。

我们回来再读课文,「先帝」、「臣」声声呼唤,谦词多次的使用,句句皆是老臣深意。往前一步就是下一个曹操司马懿,往后一步太过谦抑,他又不足以撑起整个国家并扶植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