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隆尧招子鼓「连打带舞」超震撼 明代时用来祈祷上苍
流传在河北省隆尧东部滏阳河与澧河一带的「招子鼓」,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装饰物)而得名,传说这种艺术发源于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大鼓,故而发展出鼓乐艺术。隆尧招子鼓于2019年11月列入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招子鼓的表演特色在于形式多样,普及性强,以击鼓为主体,配以锣镲,加上粗犷质朴的舞步,震撼人心,颇具乡土气息,是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花会之一。
招子鼓的器乐全是打击乐,大致分鼓、锣、钗三类。鼓又分为大鼓、小鼓两种,锣按大小分为4种,钗分钹、饶、钗3种。锣与钗因直径的大小不一,分别发出低、中、高不同的音响。
▲隆尧招子鼓。(图/翻摄自《新华社》)
鼓招子的结构由招子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为使鼓招子牢固缚绑在小鼓演员的背部,另备有6至8个枕形小沙袋,贴于招子杆和演员脊背之间,鼓招子绑好后,演员将小鼓挎在小腹前,增加舞动时的视觉效果。
招子鼓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形成,那时该县澧河、滏阳河、午河、小漳河一带地势低洼,常犯水灾,百姓面对洪水,一方面常常用招子鼓的形式,求助上苍祈祷神灵,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至今每年春节期间,还有个别村的招子鼓会还举行为河神散灯等民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