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碳到零碳全人类一起替地球降温 疫后台湾 不能缺席「净零 之战」

趁着422世界地球日政府宣示台湾将迈向2050年净零转型。(图/远见提供)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人心动荡,自然界也不平静。野火、热浪、洪患、干旱遍及全球,打破多项气候纪录。今年,台湾更遭逢半世纪最惨水荒……,显见全球暖化引起的极端气候,已逼近眼前!

从各国政府到大企业,纷纷启动减碳大战。高达127国响应净零排放(Net Zero),英国直接入法,南韩、日本与中国,也接连提出2050、2060年达成净零。在这样的全球大趋势下,那台湾呢?

趁着422世界地球日,政府宣示台湾将迈向2050年净零转型。然而,今年第17届《远见》CSR奖ESG综合绩效类企业问卷结果,却发现多数企业仍处于状况外,普及性与积极度不足。放眼未来,碳议题不仅是风险、也是机会,甚至将是商业竞赛门票。不永续,就淘汰,台湾企业落实CSR得快跟上脚步

510亿,这是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吨数人类碳排放引起的各种气候灾难,虽已是讨论多年的老议题,但威胁至今仍挥之不去。从510亿降到0的全球「净零」运动,也成为未来10、20年全球人类最浩大的减碳工程。

尤其是去年,因为新冠疫情,许多国家的飞机停飞、车辆停驶,不方便的同时,科学家们却也惊喜观测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需求大幅下降,全球空气品质真的变好了!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20年的排放量下降5.8%,不仅是2015年以来首次下降,也是二战之后的最大降幅。原来,「减少碳排」确实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

然而,当全球都开始针对「碳排净零」动起来的关键时刻,甚至成为下一阶段的国际商业游戏规则时,相形之下,台湾却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127国高喊「净零」 台企不能置身事外

英国非营利组织Net Zero Tracker统计,截至2021年1月,已有127国家响应净零排放。例如,英国在2019年6月,便将净零排放目标直接明订为法律。在亚洲地区,南韩、日本与中国,也接连提出以2050、2060年为净零目标。

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有20%企业已承诺净零排放(Net Zero)目标,微软、Facebook、Apple、联合航空、壳牌石油等知名企业,均提出净零排放和实现100%碳中和时程

从各国政府到大企业,均倾力宣示决心,纷纷提出净零排放期程目标,着手推动低碳转型等相关政策。

但值得担忧的是,台湾仍有企业处于「状况外」。

根据今年《远见》CSR奖ESG综合绩效类的企业问卷资料分析,45.8%的参赛企业表示,没有使用再生能源;45.0%透露,暂无规划要调升使用再生能源目标;41.7%也没有导入监管气候变迁风险减碳机制;仅21.3%在企业内部导入碳价碳费制度;29.2%的企业到2030年前都没有具体减碳计划,甚至有的连目标都没有(页132表1~5)。

这个焦虑,反映在今年《远见》CSR奖评选上,「净零」「碳中和」成为评审对企业询问的热门关键字。

今年,《远见》CSR奖评审们特别关注企业如何因应碳中和议题,是否有长期目标和因应策略,以及纳入科学减碳(SBT)等实际作为。评审几乎每场都向企业提问「国际上已有2050年碳中和目标,你们这方面的计划是什么?」甚至有评审直言,「台湾能源转型、再生能源的使用,已经delay国外20年!」

评审观察,尽管企业普遍能做到「节能减碳计划由各部门分工执行,并定期追踪、管理」(83.3%),但能「将碳排放、耗水、耗能等内部计价,视为各部门成本数据」(45.8%)、「将环境友善绩效,列为高层主管个人绩效评核指标」(43.8%),普及性与积极度仍不足(表6)。上述迹象在在显示,仍有大幅度的进步空间。评审的关注原因无他,因为碳议题将来不仅是风险、也是机会,甚至将是商业竞赛中的门票。

资诚报告也提醒企业,要提前因应碳税议题。欧盟预计在2023年推出边境碳税(carbon border tax),主要对进口商品课征能源税或碳税,用意就是要保护欧盟境内增加投资环境保护的企业,不会被增加的成本拉低国际竞争力。

正如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明白指出「零排放是个毫无商量余地的目标」,企业需要更加紧脚步,以更有智慧的方式运用再生能源等,同时致力发展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才能全面启动净零碳新经济。

响应国际新指引,台企入选DJSI家数全球第五

其实,台湾企业并非不重视永续议题,例如在国际永续评比,台湾近年来就有不错的表现。

国际知名的道琼永续指数(DJSI),2020年有26家台湾企业入榜,包含19家入选世界指数、24家入选新兴市场指数。其中入选「道琼世界指数」成分股企业家数,2016年仅6家,2020年已来到19家,成长显著。入选数量在DJSI世界指数排名第五,而在新兴市场指数则是排名第一。

今年3月,CSRone永续智库举办第七届台湾永续报告分析发表会,不只数量创历年新高的601本报告书,其中上市柜企业占九成,非上市柜企业/组织有56家;47.6%是自愿出版,不少前瞻企业,已自发性跟上国际脚步。而仔细检视台湾企业的CSR报告书,除了最常见的GRI框架,也开始参考更多国际新指引。

像是2015年,由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提出的「气候相关财务揭露(TCFD)」,已有23.5%企业/组织超前部署,在政府未规范之前,于报告书中提及TCFD。其中,以金融保险业占比最高、半导体与电脑周边设备产业居次。此外,永续会计准则委员(SASB)框架,也有19家台湾企业纳入参考。

至于联合国2015年提出的17项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也广受重视。64.6%的企业回应,共提出4134项具体方案。较上年度数量(2107)成长近一倍。而最多关注前五名SDG,是「就业与经济成长」「责任消费与生产」「教育品质」「气候行动」「健康与福祉」。

台湾积极跟上新规,减碳却落后国际

然而,台湾企业积极写报告书,实质行动和效益又是否落实?这是另一个待检视的议题。

去年年底,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正忠与国际气候发展智库等人,成立气候商机推动联盟(BACC),号召不同领域的企业参与,并呼吁政府应在国内推动净零碳商机政策环境,共创低碳商业环境,让台湾朝2050净零碳排的愿景迈进。

今年2月,玉山银行也发起「ESG永续倡议行动」,携手友达、中钢等32家台湾签署「永续发展倡议书」,承诺采取实质行动,透过具体节电或减碳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对环境的冲击。

另外,随着欧盟已制定「永续金融揭露规范」(SFDR),希望避免企业只有纸上操作、却行动不足的「漂绿」问题,台湾金管会预估最快在今年11月底,提出相关的永续分类规范,扮演「台版SFDR」,给予企业更谨慎的遵行方向。

工研院日前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着手研究2050台湾碳中和路径,不让台湾减碳成绩落后国际。

你我共同努力 加速「净零」时程

这些联盟、协议和法规,都是为了让「净零」可以从口号成为实际,因为要达成净零目标,必须依赖所有人、不同组织共同携手。

正如比尔.盖兹所说,不只企业,国际间更需要联手。「富裕国家如果只顾减少自己的碳排量,不努力使清洁能源技术变得人人都能使用,全球永远不可能实现零排放。」「只要印度没有停止制造更多碳排放,德州的温度就不可能停止上升。」比尔.盖兹在书中的话宛如警示,「如果净碳排不归零,你我拥有的一切可能随时归零。」

「不是哪一个人该做,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做;不是只有被认为污染最多的工业要做,这是任何产业都有关,」台泥董事长张安平透露,台泥加入RE100、承诺朝向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以及2050水泥产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内部更有碳定价措施。而眼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就是社会沟通。去年1月开幕的台泥DAKA园区,以开放工厂概念,追求工厂与社区的共生共好,让工厂除了生产产品,也可以是休闲园区、做传递知识的教室,扮演产业与社会共创价值的新起点。

张安平强调,唯有让每个人都深切有关,才能愿意踏出行动。因为,脆弱的向来不是环境,而是人类,「自然界有它平衡调节的方式,但人能不能从中适应生存下来?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他说。

而《远见》举办CSR奖17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跨界携手」的实现。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强调,「得奖者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分享。」不仅是分享得奖的荣耀与喜悦,更重要的是分享知识与方法。CSR领域表现好的企业,必须愿意展现共好精神、不藏私,开放他人学习效仿,使社会拥有更多的典范。

今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总统蔡英文终于提出正面宣示,2050净零排放「台湾要积极参与」。这不能成为口号,找出符合台湾未来永续发展的气候治理路径,已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林珮萱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5月号419期》)

《远见杂志5月号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