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首笔东亚黑鸢迁徙路线 屏科大将分析台湾黑鸢DNA

台湾黑鸢多为留鸟,分为南、北两族群互不往来,屏科鸟类生态研究室将进一步研究族群的DNA。(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提供/潘建志屏东传真)

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去年透过卫星追踪器,追踪黑鸢「小茄子」的迁徙路线纪录东亚第一笔黑鸢候鸟的迁徙资料。(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提供/潘建志屏东传真)

屏东科技大学鸟类生态研究室去年透过卫星追踪器,追踪黑鸢「小茄子」的迁徙路线,证实台湾黑鸢有候鸟族群,也纪录了东亚第一笔黑鸢候鸟的迁徙资料。台湾黑鸢多为留鸟,分为南、北两族群互不往来,研究室将进一步研究族群的DNA。

小茄子是去年2月因老鼠药中毒,在屏东一处茄子园被发现,送屏科大救治后,系上卫星追踪器后于4月底野放。之后小茄子创下多项纪录,包括一天从屏东跨越中央山脉飞到宜兰,几天后出海飞到大陆山东,证实台湾黑鸢有候鸟族群。

去年10月小茄子启程南下,从山东南迁广东汕头一带度冬,并未到台湾,停留到今年4月再次启程北返山东,这也是东亚第一笔黑鸢候鸟的迁徙资料。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研究员林惠珊说,过去黑鸢候鸟迁徙只有欧洲非洲,及俄罗斯印度的纪录。

有趣的是,欧洲到非洲的黑鸢度冬地繁殖地都选在相同地方,俄罗斯到印度的黑鸢则是度冬地相同、繁殖地不同。3岁大的小茄子去年未繁殖,今年尚不知是否会繁殖,因此东亚黑鸢度冬地、繁殖地的选择仍待更多资料佐证

过去认为台湾黑鸢都是留鸟族群,分为南、北,是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两个族群,中部则是「黑鸢结界」。林惠珊说,去年统计台湾黑鸢约840只,南、北族群各半,中部仍无黑鸢定居主要是数量还不足,黑鸢生活空间仍够不需要逸散到中部「讨生活」。

不过因南、北黑鸢没有交流,研究室担心族群数量太少,会有近亲繁殖疑虑,造成基因弱化,因此从2013年开始搜集黑鸢的血液样本,近期将着手DNA研究计划,针对南、北族群进行亲缘分析,看是否需要人类介入,增加台湾黑鸢遗传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