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记录数量创新高 保育人士振奋

台湾黑鸢记录数量创新高,长期关注鸟类保育的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也分享这振奋消息。(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提供)

鸟类保育传来好消息!长期关注台湾黑鸢数量的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公布2020记录的黑鸢数量已达840只,比起2013年的272只,已经成长超过3倍,让不少鸟类保育人士感到振奋。

台湾黑鸢数量最早由沈振中在1992年开始调查,当时全台湾还不到200只,台湾猛禽研究会自2013年起接手调查工作,每年秋冬季都会动员志工,在全台湾黑鸢的夜栖地进行2次同步调查,秋季9月及冬季12月各一次。2020年秋季调查数量为602只、冬季为840只,年度数量以较高的840只为代表,较前一年709只增加131只,再创有调查以来的新高。

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表示,今年调查中最让人惊讶的是,新北市贡寮区12月的黑鸢夜栖数量达到228只,是单一样区新高纪录,与9月的87只以及前一年的104只相较,让现场调查员也相当意外。

分析可能原因有2个,一是近年来友善农业的推动,例如贡寮和金山的友善耕作,黑鸢可能因此受惠;另一个可能性则是候鸟数量增加,从老鼠药中毒康复野放并进行卫星追踪的黑鸢「小茄子」,已知台湾存在候鸟族群,但实际数量和比例仍然未知,是否可能今年因特殊原因导致候鸟数量忽然暴增,目前仍无法回答。

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说,农药加保扶及老鼠药毒杀仍是黑鸢生存的最大威胁,尽管农委会防检局已在2017年将高浓度加保扶禁用,近2年仍持续发现黑鸢加保扶中毒的案例,以及农田毒死鸟的事件发生,很可能就是目前仍然合法低浓度加保扶3%粒剂所造成。

此外,虽然全国农地灭鼠周已在2015年停办,然各地农药行仍可轻易购买属于环保署管理环境用老鼠药,环境用药田间使用且缺乏管理,仍然是农田生态的一大隐忧。今年南部的黑鸢总数跟去年相较无明显成长,可能跟中毒的风险仍高有关

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认为,黑鸢是一个指标,守护黑鸢不只是为了黑鸢族群的未来,更是为了台湾土地环境,守护黑鸢,将自然生态留给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