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每3天就有1件!孩童误食毒物 最常见的竟是它

2011到2015年,共有590名18岁以下儿童因误食毒物送林口长庚医院儿童急诊,其中男孩309名(52.3%)、女孩281名(47.7%);平均年龄5岁;小于11岁的病患大多数是男性,11-17岁患者大多数是女孩;平均每3天就发生1件;发生地点高达9成5是在家中,时间从下午6 点至晚上12点发生率最高(42.2%)。(长庚医院提供)

根据长庚儿少保护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近5年间,孩童光是误食毒物(不含异物)急诊案件,每3天就有1件,尤其最常发生在家中和5岁以下的孩童,其中又以药物占最多(41.4%),最常见的就是杀虫剂。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一般医学科主任李嵘表示,今年元旦早上刚忙完一波,上午10点多就有1位妈妈拿着包干燥剂,上气不接下气的带着一对小姊弟奔入急诊,原来4岁女儿吃饼干时,2岁的儿子误食饼干内的干燥剂,经查明为矽胶干燥剂无大害,妈妈才松了一口气。下午3点,又有遇上误吞50元硬币的小孩,傍晚又有小朋友的误食老鼠药。

有鉴于台湾孩童误食毒物或异物急诊案件层出不穷,为了解状况的严重性,长庚儿少保护中心陆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发表。2011到2015年,共有590名18岁以下儿童因误食毒物送林口长庚医院儿童急诊,其中男孩309名(52.3%)、女孩281名(47.7%);平均年龄5岁;小于11岁的病患大多数是男性,11-17岁患者大多数是女孩;平均每3天就发生1件;发生地点高达9成5是在家中,时间从下午6 点至晚上12点发生率最高(42.2%)。

而误食的毒物中,以药物占最多(41.4%),杀虫剂则是最常见的非药物毒物误食(9.5%)。平均急诊停留时间为5.45小时;101名孩童(17.2%)需住院,其中21例(3.6%)需要加护病房;所有患者均存活。此研究成果已发表于2019年2月的「台儿医志(Pediatrics & Neonatology)」。

另一篇则是由林口长庚医院儿童一般科主治医师颜辰玮于2021年7月发表于「台儿医志(Pediatrics & Neonatology)」,针对儿童误食居家清洁剂中毒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过去10年间共有103名孩童误食中毒,男孩70名(68%)、女孩33名(32%),平均年龄3.5岁,大多数清洁剂误食中毒发生在家里(96%),误食的居家清洁剂包括碱性(74%)、酸性(25%)和中性(1%)3类,其中的碱性居家清洁剂误食会导致严重的食道损伤和食道狭窄。有25名患者(24%)需内镜检查,有5名患者(5%)出现食管狭窄,需要食道扩张。

李嵘强调,任何东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误食,例如药物、钱币、钮扣电池、细小物品、玩具、清洁剂、杀虫剂、酒精,甚至是含铅物品与腐蚀性物质等。为预防孩童误食异物或毒物,长庚儿少保护中心特别提出几项重点提醒家长注意。

长庚儿少保护中心主任叶国伟医师建议家长,平日应学习心肺复苏术(CPR)和哈姆立克动作,为孩童误食异物急救做好准备。若是误食清洁剂或腐蚀性物质等毒物,则应立刻送医,切勿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肠胃道二次灼伤。

土城长庚医院院长、长庚儿少保护中心召集人黄璟隆特别呼吁,有些磁力珠玩具磁力极高,孩童误食可能造成胃肠穿孔等严重状况,甚至死亡。虽然台湾已于2019年10月起将巴克球等磁性玩具纳入商品检验法管理,但仍不时有误食案例传出,令人遗憾。为有效避免孩童一再受到伤害,他建议除了家长慎选玩具并在孩童玩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时尽量全程陪伴,以及随时检查数量是否减少外,政府也应更积极管制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甚至是立法禁止贩售的可行性。

长庚医院提醒,预防孩童误食异物或毒物,必须谨记这几个重点:

一、药物/清洁产品或化学品应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并上锁存放。

二、药物/清洁产品或化学品应保存在原始包装或原瓶中,不要分装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饮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三、亮丽包装的洗衣胶囊对孩子更有吸引力,应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四、接触含铅涂料物质后应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铅中毒。

五、应妥善回收用过的钮扣电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六、孩童玩磁力珠玩具应有家长在旁陪伴,以避免误食。

七、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视角看房间,移除或锁好儿童视野内可造成儿童误食的危险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