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橘衣日」:面對原住民歷史傷痕的真相和解之路

2022年9月30日的加拿大真相和解日,众人穿上橘衣,直面过往国家带给原住民孩童的伤痕。 图/美联社

加拿大在9月30日甫度过了「真相和解日」(也称「橘衣日」Orange Shirt Day),当天许多加拿大人穿上橘色衣服,以此纪念原住民寄宿学校的悲惨历史。「橘衣日」的起源,要回溯到1973年,当时只有六岁的韦伯斯塔(Phyllis Webstad)带着奶奶刚买的一件鲜亮橘色的衣服上学去;韦伯斯塔家里没有什么钱,她一直跟奶奶住在Dog Creek的原住民保留地。这件橘色衣服让她印象深刻,多年之后的她始终记得,自己穿上这件衣服、第一天到Mission的原住民寄宿学校上学时,有多开心。

没想到,到了寄宿学校后,学校把韦伯斯塔的衣服脱光,连同那件橘色衣服一起拿走了,她再也没有看见过那件奶奶买的衣服。她从不知道为什么学校不把衣服还给她,从此之后,橘色对韦伯斯塔有了不同的意义:橘色让她感觉自己不重要,也没有人在意的感受。那时寄宿学校里还有很多在哭泣的其他原住民孩子,他们也一样被这个国家漠视。

韦伯斯塔在13岁的时候(国二时)就生下儿子,过于年轻的小妈妈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当一个母亲——而她的妈妈和奶奶也都曾被送到原住民寄宿学校长达10年时间,长期与自己的母亲分离,因此整个家族没有人知道如何照顾一个孩子,导致悲剧一代又一代重演。

她27岁的时候进了疗养中心,在往后的20多年岁月中,小时候的创伤始终刻在韦伯斯塔心里,从未完全治愈。韦伯斯塔在媒体访问中自述,她发现那种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毫不重要」的感觉,从进了校门的那天起,就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灵魂里,一直影响着她日后的生活。

左为成年后、发起「橘衣日」的韦伯斯塔,右为幼时被送到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她。 图/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橘衣日」网站

2022年9月30日,加拿大温尼伯的「橘衣日」大游行。 图/美联社

▌面对原民历史伤痕:加拿大奠定真相和解日

这就是加拿大橘衣日运动的起源,虽然这个始于2013年的非官方纪念日历史不长,但是已经产生了全国性的效应。在今年的橘衣日,有一段加拿大媒体的访问内容让人深思:

时间回到2015年,加拿大真相和解委员会针对原住民寄宿学校系统所造成的历史与问题,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包含了94项的建议行动,当中涵盖了制定全国性纪念日,试图倾全国力量去唤起人民反思这段不堪回首的国耻。

这样的提议看似合情合理,但执政者却一直没决心去面对,一再草草讨论、延宕。直至2021年5月底,外界首次在坎卢普斯寄宿学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发现215名原民无名学童尸骸,整个加拿大深感惊悚,几乎举国陷入了一种国殇的氛围。

随后,2021年6月3日加拿大第43届国会三读通过,将每年的9月30日橘衣日这一天,制定为国定假日—–真相和解日,以韦伯斯塔发起的橘衣日运动作为原住民和解运动的象征行动;每一件橘衣上都写上「Every Child Matters」(每一个孩子都重要)。那天在加拿大,橘色的衣服几乎取代了加拿大国家的红色。

2021年5月底,外界在坎卢普斯(Kamloops)寄宿学校发现215名原民无名学童尸骸,整个加拿大深感惊悚,几乎举国陷入了一种国殇的氛围。图为1937年坎卢普斯寄宿学校的大合照。 图/欧新社

「这是一个把家里的餐桌当成对话的好机会,真相与和解必须要从每个家庭开始,只有每个人感同身受,我们的国家才能开始走向健康的未来。」图为示意图。 图/法新社

▌加拿大将文化诠释权还给原住民

在联邦政府发布的94项的建议行动中,值得思考的还有第67项到70项,博物馆及历史档案相关的建议。加拿大博物馆组织负责人Heather George最近在受访时,中说明了加拿大在传统文化遗产领域议题上的进度。为呼应联合国原住民人权宪章(UNDRIP),加拿大首先要了解宪章的精神:支持世界原住民有权利对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有主导权,所以在加拿大的博物馆组织及各种官方的历史档案上,针对各种藏品及其背后的文化诠释,皆需进行去殖民化的工作。

另外,博物馆及官方历史档案收藏单位,亦需积极进行将文物归还原住民、或是原本所属国的动作,以及允许原住民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去接触与参与文物的处理。最后,针对有关原住民的相关教育,官方的建议行动也期望全面检讨,以求公正、平等的论述基础。

这一切的行动,是加拿大博物馆组织结合了联邦政府文化部门与加拿大文化族裔遗产部(Canadian Heritage),共同积极落实在政策面上的工作,只要近年来在加拿大文化艺术领域服务过的人,都不难发现其铺天盖地的影响力。

除了联邦政策之外,加拿大各省政府也早已投入原住民文化的保存与推广多年,例如安大略省成立于1972年的伍德兰文化中心(Woodland Cultural Centre),是在原来的莫霍克(Mohawk)原住民寄宿学校被关闭后,于原址成立,其任务包括收藏与研究文物、发展图书馆及博物馆馆藏等等,并在1975年延伸艺文计划、及在1984年增加语言保存计划。如今,伍德兰中心拥有五万多份文物馆藏,是加拿大由原住民自主管理的最大组织之一。

而早在94项建议行动提案颁布前,多伦多重要的艺文中心 「湖滨中心」(Harbourfront Centre)就曾经在2004年开始,与伍德兰文化中心合作,举办好几届的原住民艺术节Planet IndiegenoUS;今年初湖滨中心又把首届Planet IndiegenoUS的活动艺术总监Denise Bolduc聘请为其原住民艺术总监。

在加拿大艺文界,无论是早期在推动原住民议题的努力,或是最近持续强化各大艺文机构的原住民内容,这样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橘衣日当天,橘色的衣服几乎取代了加拿大国家的红色。 图/美联社

加拿大倾全国之力去面对原住民真相和解运动。图为节庆上的加拿大原住民孩童。 图/美联社

▌去殖民化:艺术作品与策展的重新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拿大谈原住民的文化,去殖民化的议题几乎是如影随行,而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经营上,可谓是是首当其冲了。就以在西岸的著名画家Emily Carr(1871-1945)而言,她创作许多作品的初衷,都是希望保存当时快速消失的原住民文化,她本人也因为这些作品,而受到19世纪末加拿大第一个有影响力的本土画派「七人画派」(Group of Seven)激赏,并以此成名、名列加拿大重要画家之一,在温哥华更有大学以她的名字为校名。

但即便是Emily Carr这种地位、这样层次的艺术家,她的许多与原住民相关的画作,博物馆与美术馆也要小心翼翼的去诠释。在她的出生地的维多利亚美术馆举办的「看与被看」(Seeing and Being Seen)展览中,除了展出她精彩的景观画作外,在Being Seen的部分更是用了不同方式,尝试着让同时代(19至20世纪)的画家,与当代有原住民背景的艺术家想像对话,试图让今天的原住民艺术家重新去诠释过往重要画家的历史定位,即便是Emily Carr 也不例外。

值得观察的例子还有,在温哥华最古老的温哥华博物馆(Museum of Vancouver),义大利裔的馆长就是一位充分掌握去殖民化议题的文化人。该馆具有大量的藏品,是在博物馆改组后,承袭于温哥华市政府的档案典藏部门,当中原住民的文物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一次邀请下,我实地的参观了博物馆的保险库,知道那些典藏包山包海,有不少文物更是温哥华人从世界各地带回温哥华后,再捐赠给博物馆的。而对馆长而言,博物馆的其中一大业务是Repatriation遣返文物,其原因不外乎是去殖民化的一环。当时一起参访的澳洲艺文界的高层当中,亦有原住民身分者,他们更是对某些属于澳洲的文物讨论得很热衷。

另外在馆里的许多与原住民文化相关的常态展中,原住民的主导参与都是必然的。在2019年时,温哥华博物馆更推出了「这里有真相」(There is Truth Here)展览,主要是呈现当时曾经就读过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学童极少仅存的画作,试图从这些画作去还原当时原住民学童眼中,自己在学习与认同上遭遇的经验,为我们现今加拿大社会找到不同的方式来用故事对话与和解。

左图为20世纪加拿大著名画家Emily Carr,右为其作品。Emily Carr创作许多作品的初衷,都是希望保存当时快速消失的原住民文化。 图/维多利亚美术馆

温哥华博物馆推出了「这里有真相」展览,主要呈现曾经就读过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学童画作。 图/温哥华博物馆

▌反思:「去殖民化」议题在台湾

在加拿大如此规模的面对原住民真相和解运动的同时,台湾又应该如何看待自己被殖民的过去?除了原住民议题外,现今的台湾在其他方面,是否仍充斥着殖民化的影响?在温哥华一次分享我的著作《台湾,世界的答案》的对谈中,一位来自北京、但是对台湾非常向往的年轻男士提出了一个观察:「在台湾似乎有一股力量想要去中国化,但是社会里却到处可以看到持续中国化的影响;到底去中国化只是希望与中国没有关系,还是无法意识到自己无法脱离中国的影响?」

他举出的例子是,台湾到处有建筑物有人题字,整个人民看待政府及官员的方式似乎与中国没有太大的差别。虽然他的问题基本上是简化了台湾文化的论述,但是也很清楚的点出了一些表面上的矛盾。

在温哥华博物馆馆长的一次对话中,我对他们目前的展览中把「台湾人」纳入了他们的「一席之地」(A Seat At The Table)展览有些意见,便以此开启了一段很有趣的对话。那是一个针对温哥华华裔移民历史的展览,其中在疫情期间对华裔的歧视问题巧妙地成为了焦点。我询问的问题是,如果加拿大原住民族可以在加拿大主导自己文化的诠释权,那台湾人可以在加拿大主导自己的文化认同吗?这种大型的艺文机构一方面小心翼翼的处理原住民的议题,但是否却在其他族裔的诠释上太过松散?

馆长对于这个话题充满了兴趣,也对于我建议策画一个展览,针对华裔社区刻板印象的问题,启动更多的对话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其实这也是一直困扰很多人的议题,华裔究竟代表了哪些人,其实是应该厘清的。

在2021年加拿大首次的真相和解日,加拿大总理杜鲁道(Justin Trudeau)带着全家去度假,因而引来了全国各界的声讨;今年的9月30日杜鲁道知道这个错误不能再犯。是否有一天,台湾也会有股全国性的力量,去看待究竟「殖民」在台湾人的文化上留下了什么?去监督台湾各层次的公务机构是否有「类殖民」的思维参杂在政策中?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中,什么时候才会开始,不以单一的角度去看待所有的收藏?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好好地在每个人家中的餐桌上谈「去殖民化」?台湾要成为这个文明世界的一份子,台湾社会要走向健康的未来,可能要先拿出一点勇气来面对自己的过去。

加拿大总理杜鲁道(右)和原住民第一民族议会(AFN)主席阿奇博尔德(RoseAnne Archibald,左)2022年9月30日在首都渥太华参加「真相和解日」纪念活动。 图/路透社

责任编辑/赖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