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寧疑捲邪教…心理師分析「諮商vs.邪教」5大不同點:一個提升內在力量、一個讓人形成依賴
家宁开创个人新频道「秘月期POPOO」。图/撷自YouTube/秘月期POPOO
不只一次,邮局人员在看到「四季心心理咨商所」之后,好奇地问:有很多人找你喔?跟你说话很贵喔?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甚至吆喝大批同事过来看看我这个「心理师」,就好像我有着什么魔法似的。但我总是尴尬地笑着,心里只想要赶快离开。
今天,到邮局领挂号信,类似场景再次出现。不过,这次问句变成:你们跟最近新闻报的@@有什么不一样啊?身后的排队长龙,让我不想多讨论关于宗教的敏感议题,所以就笑笑地回应:我开Toyota,他开@斯@斯。
我隐约听到背后的笑声。一转身,发现大家都用着好奇的眼光看我,我只好用笑容一一地回应大家。
回咨商所的路上,脑中再次浮现排队人们的神情,我想一般民众应该也会有类似的困惑吧?
心理咨商与邪教都有着「抚慰人心」的功用,然而在两者的专业度与目的性上面却存在着根本差异。我认为,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大家更明智地选择自我照顾的方式,并在过程中保护自己。以下提供五个面向,让大家作为分辨的依据:
一、协助与陪伴vs.拯救和依赖
心理师会以专业方式理解你的观点,发掘内在资源,陪伴你度过困难,并鼓励你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咨商的重点是帮助当事人增强自我力量,而非依赖外在力量。
相较之下,邪教提供一种「庇护所」的角色,透过强调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让人感到被保护,但也可能形成依赖。例如,有些「救世主」自称可拯救众生,让人对其出现信任感,并投入许多心力,从而无法自主地应对生活。
二、生活一部分vs.生活的全部
咨商只会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每周或隔周一次,并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透过这些有限的时间投入,当事人可以渐进地将在咨商中获得的洞见应用到真实生活,并实际地改善生活。
在某些邪教中,则会透过要求随时随地的「奉献」理念,渗透到参与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无时无刻都怀抱着教义。例如,有些团体会要求参与者随时保持特定信念或反思,甚至强调需要持续的「供养」,逐步侵占了参与者的生活空间。
三、明确结构vs.制造依赖
咨商具有固定的框架,包括收费标准、治疗方案和时间安排,能让人感到专业且可预测。有些理论取向(如认知行为疗法)甚至会设定具体的处遇计划,使来访者清楚知道接下来的步骤。
邪教多半较缺乏对于帮助的清晰界定,甚至主张随时能够提供「支持」跟「引导」,但需要参与者的「奉献」和「投入」。在某些情况下,这类模糊的安排可能带来长期依赖,让人难以离开或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在某些缺乏稳定心理状态的参与者身上更为明显。
四、专业资格vs.模糊标准
心理师需具备硕士学历、国家考试资格并持有证照,且持续接受专业训练。这样的制度确保了心理师的知识水准及品质控制。
在邪教里,不需任何验证,有些接收到神谕,有些是自我修练,缺乏一致的教育训练和成效标准。而过程中的活动,可能包括各种灵修课程、能量疗法等,缺乏客观的品质评估。
五、权益受保障vs.要承担风险
心理师由卫生局和心理师公会所监督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若出现问题,当事人可以申诉并得到第三方处理,例如民众对于心理师的行为有疑虑时,都可向地方公会或当地卫生局反映。
而邪教则大多打着「信仰自由」的旗帜,即使出现问题,诉诸法律时也常以参与者「自愿参加」而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
我没有资格说谁是邪教,但我知道需要心理支持的人们绝对不会从邪教获得帮助。
透过咨商,你将成为自己的神,帮助自己发现内在的力量和潜能,而邪教则是让你以为的神带走你的一切,让你依赖他人而失去自我。咨商教你如何驾驭人生,邪教却可能让你毁了一生。
选择正确的心理支持方式,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让未来充满希望和自由!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两者都算是抚慰人心的工作,但实质上却有着根本上的差异。所以,最后我只能开Toyota,他们却都开著名车。
(本文经《苏琮祺 咨商心理师》授权,原文出处「咨商跟邪教,五点不一样!」,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