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禁奢令」造就基隆繁华年代 委托行商圈力拚转型
基隆市在1960年代因为禁奢令政策,让船员等夹带舶来品寄卖的委托行盛行,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导致委托行没落。基市府广播节目「基隆Podcast」邀请委托行街区总经理邱孝贤(左),与市府发言人余治明(右)分享基隆委托行昔日的荣景,以及如何因应社会变迁与挑战。(基隆市政府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基隆市在1960年代因为禁奢令政策,让船员等夹带舶来品寄卖的委托行盛行,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导致委托行没落。图为1965年基隆孝二路的委托行商家。(基隆市政府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基隆市在1960年代因为禁奢令政策,让船员等夹带舶来品寄卖的委托行盛行,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导致委托行没落。图为1968年基隆的委托行商家。(基隆市政府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早期基隆委托行盛极一时,全盛时期有200间店家,吸引高端客群前来消费,本周基市府广播节目「基隆Podcast」特别邀请委托行街区总经理邱孝贤,为民众分享基隆委托行昔日盛极的荣景,以及当时环境下产生的「独特职业」,并说明委托行如何因应社会变迁与挑战,重新融入文化与创意,成为基隆城市的独特亮点。
邱孝贤表示,委托行源自于国民政府迁台后,许多大陆地区的民众定居于今日孝一路、孝二路一带,由于迁台人士不少从事船运业,加上当时「禁奢令」严格限制舶来品的输入,因此许多人在海外购买各式舶来品,等船只在基隆靠港后,再送到委托行寄卖,其中违法夹带船员被民众戏称为「海蟑螂」。当时驻台美军也会寄卖手边值钱的用品,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委托行商圈。
邱孝贤说,民国40年代到70年代是委托行最为兴盛的时期,鼎盛时期商圈内有高达200多家的委托行,销售的商品五花八门,从服装、帽子、烟斗等时尚用品,或是儿童的糖果玩具等,都可以在委托行满足需求。
但随着运输进步与贸易更为开放,民众对委托行的依赖明显降低,导致商圈逐渐萎缩,在地方创生团队进驻后,透过环境的改善以及举办市集等活动,活络当地的经济。此外也申请文化部补助,透过图像等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委托行的在地故事,希望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委托行的文化。
邱孝贤强调,为了振兴委托行商圈,商家们也成立委托行商区发展协会,在11月开始便会挂起圣诞灯饰,营造出圣诞气氛。同时协会也成立了「福气委托行」,除了在一楼可以购买基隆特色的名产外,二楼也可以做为用餐的空间,三楼规画作为讲座、夏令营等活动的空间,让更多年轻学子认识基隆这片土地的历史。
市府发言人余治明表示,早期货运流通不易,多仰赖船运,基隆作为北台湾的国际港口,逐渐形成委托行商圈,也成为当时精品的集散地。随着时代演进,委托行商家也逐渐迈向转型,结合故事、文创、美食等元素,赋予委托行全新的生命。建议游客下次来到基隆不妨走访委托行,一起见证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来一趟真正的寻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