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练习才是关键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

作者:罗义安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同时明确指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升学的重要指标。此外,教育部还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10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把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而且要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急救知识常识化、普及化,体现了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

普及急救知识,了解知识要点前提,掌握应急处置方法落脚点。掌握的应急处置方法越多、越熟练,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就越强。为此,在普及急救知识的过程中应防止跑偏,把普及急救知识简单化,变成要求学生背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背熟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不等于掌握了处置方法,如果“练”不到位,学生即使把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突发情况还是会不知所措。

普及急救知识,旨在为学生赋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要力戒重背轻练、只背不练现象。重背轻练是本末倒置,只背不练是“假把式”,都不是普及急救知识的正确打开方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武也好,唱歌也罢,都要以练为重。应急处置,事关生命安全,只有规范操作,才有可能挽救生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普及应急知识,要以练为要,从了解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入手,以练习和训练为主。

应急处置的效度取决于应急处置的熟练程度,应急处置的熟练程度则取决于平时训练的强度。只有勤练、常练,方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方法,从而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急救内容,灵活练习、训练,以练促学,以练提能。在训练过程中,要将模拟急救训练作为主要方式。模拟急救训练常态化,急救知识普及才能持续化,应急处置才能熟练化,自救和互救能力才能够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