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好困难!人工哺育弓角羚羊遭同伴驱赶 「叔叔」带牠趴趴走

弓角羚羊依杉」的妈妈「美而依」在生下宝宝后,没有出现正常的育幼行为,经过评估园方决定接手进行人工哺育。(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特别提醒大家,台北市立动物园自108年6月19日(三)起至108年6月28日(五)止,共10天不对外开放唷!

宠物小组综合报导

人际关系相当重要,动于群居的动物而言,更是反应个体福祉指标之一。去年10月初在台北动物园出生的弓角羚羊「依杉」,虽然没有得到妈妈的亲自哺育,但透过多位保育员合作无间的悉心拉拔,总算在今年4月正式断奶,更在保育员们细心的观察及引荐下,让「依杉」渐渐摸索到与群体的互动诀窍。(即时接收毛毛军团讯息!快加宠物云Line)

因为当初「依杉」的妈妈「美而依」在生下宝宝后,没有出现正常的育幼行为,经过评估园方决定接手进行人工哺育,在保育员细心的照顾之下,宝宝「依杉」已经顺利长大。在哺育过程中,为了让弓角羚羊宝宝能够保留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即便「依杉」是人工用奶瓶喂养长大的,但在动物状况稳定的时候,保育员就会抓紧机会,让牠跟妈妈、爸爸阿嬷还有其他的叔叔阿姨们保持互动。

雄性雌性的弓角羚羊头上,都有螺旋状长角,正是保护自己、竞争领域兼抓背的工具。(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保育员费尽心思制造交友机会,依杉(前)现在已经可以跟同类交流了。(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依杉」还在喝奶的阶段,保育员就常常让牠待在妈妈和阿嬷的身边认识气味,等牠再长大一点时,保育员会在喂食的间隙,让「依杉」在群体当中活动。虽然刚开始因为少了妈妈的贴身教导,「依杉」抓不准跟成熟个体的互动模式,在重新介绍牠进入群体时,还一度出现被驱赶的情形,经过几次尝试,也换了几种不同的群体组合,「依杉」终于被叔叔「美财」接纳,并一起在户外活动场自在的奔走。

每当动物因为各种不同因素,非得要进行人工哺育时,负责的保育员除了需要在营养上多方研究外,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在动物稳定成长后,如何将动物重新介绍回原本的群体当中。因为哺乳类动物许多自然互动行为的产生,多半是由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逐步启发的,而人工哺育的动物少了妈妈的引导,只能借由保育员帮忙筛选并引荐较合适的动物个体,仔细观察他们的互动,才有可能让动物顺利地融入群体,让人工哺育的动物,也能在群体中健康的成长。

▲有别于非洲草原上常见的羚羊,弓角羚羊主要生活在沙哈拉沙漠。(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弓角羚羊的保育等级为 CR(极危)。(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经过保育员的细心照料和费尽心思制造交友机会,「依杉」现在已经脱离独生女的独居生活,开始跟同类进行更多的交流了,相信再经过一阵子的学习,她就可以学到更多互动技巧,成为 CR(极危)等级弓角羚羊域外安全族群生力军。(ETtoday宠物云有IG了,快按追踪)

▲弓角羚羊「依杉」终于被接纳,可以在户外活动场自在的奔走。(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