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最大的“阳谋”,毛主席的一篇文章,成为了日本人的梦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下,一年时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1938年1月,为阻止日军继续推进,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在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起初,我军利用有利地形、得当的指挥、以及有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战役。

后日军调整了作战计划,从4月中旬以后,我正面防守的部队陷入了被动。到了5月,为保存实力,国军决定放弃徐州,向皖南、豫南方向转移。

徐州失守后,一时间国内上下人心惶惶,甚至很多国军要员也发出了“中国要完了”、“武器不行”、“打不过日军”、“不如投降保全人民生命”等言论。

针对此,蒋先生非常生气。徐州被日军占领后,他才意识到日军的野心是要吞并整个中国。

为此,蒋先生在武汉集结重兵,做出了要与日军来一个大决战的决议。为扭转战局颓势,他还亲自到阵前训话,号召所有人誓与武汉共存亡。

而这时,远在延安的毛伟人不以为然。他认为蒋先生的大决战有些意气用事了,还特意指出,“赌上国家命运的决战坚决不要打”。

在毛伟人看来,日军占领徐州没什么大不了的。在他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视野下,早看透了日军的发展格局,也看到了“日军必亡”的抗战结果。

其实,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毛伟人一边作出指示,号召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一边就在总结每次战役经验,思考国民抗战的战略方向。

抗战之初,很多人看到日军的先进军械和强悍的战斗力,都心生退意,或者很多人放出“中国要完了”等言论,都是从根本上没有认清抗战的真相,也根本看不清抗战的方向。

直到毛伟人伟大著作的出现,如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给苦难的中国照进了光明。

那就是,毛伟人《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

《论持久战》,是毛伟人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

因它正是诞生于徐州失守后,全民迷茫、失去抗战方向之际,由此它的战略意义极大,犹如一针强心剂,给军民以力量、给部队以鼓舞,给国人以信念。

《论持久战》发表之后,当时距离延安最近,驻扎在延安附近的国军将领傅作义首先得到消息。当他看完毛伟人的思想和观点后,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即,傅作义下发命令,让其麾下的全部军官学习《论持久战》,要求务必学透、吃透。

与此同时,傅作义还将《论持久战》的报纸文章,传给了国军的其他将领学习。

当时冯玉祥正在豫西、豫南地区进行视察工作,收到傅作义的文章后如获至宝,他自掏腰包打印了几千册,见人就发。

还有,被誉为“小诸葛”的国军将领白崇禧,在看到毛伟人的《论持久战》后,也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和赞叹。他惊呼: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家写出的战略啊,这才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针。

其中还有,1938年6月陈诚在给蒋先生递交的,关于“武汉会战”的作战计划中,也引用了“持久战”的观点,主张采用大规模的阵地战以消耗日军实力。

1938年7月,武汉战役打响后,毛伟人特意命人致电蒋先生,劝告其灵活应对,保存实力,不应当全面大决战。最后蒋先生结合“持久战”论点,也做出了积极的应对。

对于“论持久战”,蒋先生在看完后,深感折服,对身边人亲口说下了如下一段话:

在《论持久战》的开篇,毛伟人就一针见血地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他指出我们的抗战是正义的,是进步的,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只要军民一心,一定不会亡。

纵观《论持久战》全篇,它将抗日战争的全进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毛伟人指出也并不是一味地防御,要以保存有生力量为核心灵活的防御。避敌锋芒,消耗敌人意志,趁敌人疲软之际进行小规模战役,取得一定成果。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伟人指出中国地缘辽阔,日军一定会后继乏力,此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物资与人数,采用游击战与运动战,与之周旋。

伟人的这一观点,后来也得到了印证。文献记载,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兰州后,因这些城市都需要重兵防守,后期日军已没有多余的兵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毛伟人指出,只要经受住了前两个阶段,就是中国发起反击的时候。到了战略反击阶段,日本侵略者进攻锋芒不再,而且疲于防守,我军可一举拿下失地。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我国刚刚开展战略反攻没多久,日军就投降了。有学者分析说,要是日军当时没有立即投降,其付出的伤亡和代价要大得多。

要知道毛伟人的《论持久战》,当时并不是秘密发行的,而是在报刊上大张旗鼓的发行的。

这样一来,中国人看得见《论持久战》,日本人同样看得见。

如此一来,毛伟人的《论持久战》就成了一场“阳谋”。日本人可以说是拿着教科书参加考试,结果却还是一败涂地。

据悉,当年《论持久战》发表不久,日本高级官员也看到了伟人的思想和论点。对于此,日军也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和部署。

如,1938年12月,日本陆军司令部就针对我国的持久战战略,做出了《对华处理方略》等解决方案。其中指出,“适当进行各种工作,再加以部分作战支援”。

对此,日军在每占领一个城市后,都会积极发展伪军势力,以从内部瓦解我方抗日。

但即便如此,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正如毛伟人预言的那样,日军过了高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且每个阶段呈现的战争状态,也与《论持久战》中描述的十分吻合。

读者们,关于“论持久战背后的阳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