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文/最会沟通的蔡政府:塞车梦魇何时解?

交通部长贺陈旦花太多力气建设道路,却未好好管理。(图/记者李毓康摄)

文/李伟文号称最会沟通的新政府上台后,在媒体拿着放大镜注视之下,各部门还是陆陆续续出现许多状况,其中流年最不利的大概就是交通部了。

部长在就任前接受媒体采访的一席话,马上就得罪了所有属于地方型的政治人物,因为过往总是透过掌握最大资源经费的交通部,以交通建设为名回馈地方乡里,如今部长居然敢公开宣示,不必要的交通建设就不做了。

更敢的是,一上台就取消连续假日夜间通行不收费福利,其实古今中外都一样,给出去的福利谁敢收回来,一定会被骂的。再来就是国际机场淹水,然后是大家等着看端午连续假日会不会塞车

其实在历任交通部长里,我最欣赏贺陈旦部长,也对他有相当大的期待。因为他是真诚关心台湾环境生态,也最有台湾该如何才能永续发展概念的交通部长。

不过,在这运转速度愈来愈快的时代,大家已无暇去关注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的未来,只要现在、立刻、马上,能满足我的需求就好了。

当然,回应民众期待是执政者的本分,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当下的方便与长远的利益是相冲突的,该如何选择的确考验着每一个执政者的勇气

▲塞车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图/记者季相儒摄)

其实对于塞车这个老问题,皆大欢喜的解决之道就是盖更多马路,但是其实这几年国际上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不断证明,在都市拓宽马路、加盖道路,对于塞车是完全没有帮助,因为只要马路变宽,就会鼓励更多人开车上路,增加的车辆最后还是全都塞在路上,不管是美国洛杉矶或者中国大陆的北京,不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吗?

那么就有人会问,如果盖更多路没用,那要怎么样才会有用?

这几年许多国际著名都市开始反其道而行,缩减车道,甚至收高昂的「塞车税」,也就是车子进城要付高额的费用,反正就是想办法增加很多成本让开车的人都会思考代价是否值得,同时政府也必须营建大众运输工具,让不开车的人也可以方便到达想去的地方。

的确,要改变民众的用路习惯,就要先建构方便舒适的大众运输,然后透过管理来抑制小客车的成长。而除了都市内的交通问题之外,交通建设还有相当大的资源是花在城市与乡里间的道路营建。

许多偏乡民众渴望便利的交通带动发展,改善生活,但是多了一条高速公路,问题就解决了吗?还是会带来更多问题,以及更长远的负面影响?或许我们直觉的认为,『落后』,以及所谓『城乡差距』,透过方便的高速公路就可以解决。

可是根据全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实际经验,以及无数的学术报告都证明,「所有连接核心边陲的道路,只会加速边陲的人力往核心输送,拉大城乡差距」。

远的不说,台湾这些年来在西部二条国道高速公路,以及沿着海岸的滨海快速道路,(其实已形同第三条高速公路)再加上十多条横向连接的国道高速公路及近二十条东西向快速道路,已经把西部所有乡镇几乎都连上这些交通快速网路中,当初中南部沿线的乡民,也抱持很高的期望,以为地方就要开始发展了,结果呢?只是加快了年轻人离开家乡的速度,只剩下老人家固守家园,甚至还必须忍受从家门后院经过的高速车声噪音,以及污染的空气与发生车祸的机会。

我们大家全都亲眼目睹了,台湾西部全是高速公路网络后,城乡差距不但没有减少,大部分乡镇反而更加凋零了。

也有许多偏乡希望透过方便的交通来吸引观光客,但是这种快去快回的旅游形式对当地要发展高品质与永续的观光产业其实是弊多于利的,国内外已经有无数的例子来提醒我们。而且很多时候马路盖了,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环境,更惨的是连当地的社会结构,地方产业也一并都瓦解了,所以开发建设不该只有工程本身的考量,需要从社会人文状况做整个分析。

马路通常不只是一条马路而已,它对整个社会与未来是影响很大的,盖与不盖之间,的确需要更多面向的评估与思考。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李伟文,长期关注环境与教育的牙医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