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健保改革第一箭 取消補充保費上限
健保补充保险费自2013年开征至今已满十年。 联合报系资料库
健保补充保险费自2013年开征至今已满十年,最初设计的目的是针对民众经常性薪资所得以外的六大项收入,包括: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高额奖金、执行业务所得和兼差收入。此举旨在扩大征收范围,增加健保财源,提升国民的医疗品质。
尽管初衷是为了健保的永续发展,但实际的财务帮助却极为有限。数据显示,近五年补充保费占健保总额的比率仅在6%至9%之间,即便在2021年费率由1.91%调高至2.11%,最高占比也仅有2022年的9.06%。
台湾即将迈入超高龄化社会,政府虽然努力支持每年健保总额预算的增长,但仍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根据主计总处的资料,台湾的贫富差距在未计入公司名义持有资产及海外资产的情况下,已达67倍之多,因此需要经济较优势的群体多为全民健保的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现行补充保费的六大征收项目并未进行细部区分,导致有些项目偏向劳务所得,有些则偏向投资获利。例如,股票股利、利息所得和租金收入较属于投资获利,且现行课征对于这三大项有1,000万的上限,换言之,超过1,000万的收入也只算1,000万。
因此在现行制度下,补充保费会出现去年某名人领取80亿股利,但因有上限,他仅需缴纳1,000万的2.11%,即21.1万元。许多杰出企业家与经济优势群体对国家社会充满关怀,愿意为台湾健保永续发展付出,但目前的征收制度反而使一般民众实际付出的补充保费费率远高于经济优势群体,给人劫贫济富的感觉。因此,健保署应考虑取消目前的天花板上限。
此外,一般上班族经常性薪资的健保费率为5.17%,但现行补充保费费率仅为2.11%,这也可能加剧民众的不公平感。经济优势群体通常有较高比例的收入来自非经常性收入。为了扭转劫贫济富的情况,健保署应考虑让经济优势群体的补充保费费率调到上限6%,让有能力者多出力,共同打造健保的永续发展。
当然,在补充保费的征收范围内,也涵盖了经济较弱势的劳工朋友,常见的例子是需要下班后再兼差打工的人。为了更加保护社会上经济较弱势的群体或刚出社会的青年朋友们,补充保费的征收下限可以考虑适度提高。举例来看,如果将现行股利课征的下限从单笔20,000元拉高一倍到40,000元,今年最热门的上市申购产品—元大台湾价值高息ETF(00940),本来试算是民众只要购买278张以内都免课征补充保费,瞬间就放宽到500张,相信如果政策能将下限拉高应当能让一般民众立刻有好感。
此外,如果民众真的属于经济较弱势群体,在8.5%可抵扣税额之下,股利收入还能享有退税的好处。当然,新内阁甚至应当勇于改革将现行单笔给付改成采年度结算的家户总所得,真正从家户总所得来照顾经济较弱势的族群。
全民健保于1995年开办,初期的论量计酬支付制度因严重亏损,后来改为现行的总额支付制度。今年的总额预算为8,700亿元,为了控制在这一总预算内,所有医疗服务点值都打折给付。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医疗挑战,包括平均寿命增长放缓、新生儿死亡率偏高、癌症存活率较低以及偏乡医疗资源缺乏等,医疗品质落后于许多已开发国家及亚洲主要竞争国。
从财政角度来看,补充保费的比例虽然有限,但若能合理让经济优势族群付出较高费率,将能使健保改革跨出重要的一步。特别是面对超高龄化社会,未来的医疗需求 只会增加,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财政支持来应对。
总体而言,补充保费的改革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特别是经济较弱势的群体。他们的负担应该减轻,而经济较优势的群体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以确保全民健保制度的长期稳定与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