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

全球化:中国版vs.美国版。路透

美国在12月初修订了《出口管理条例》,将140个中国半导体行业添加到「实体清单」;中国予以反制也宣布禁止原物料包括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对美出口。美国一系列动作除了有遏华动机之外,更多的是持续自川普1.0时代以来的反全球化思维,川普2.0尚未上任,即宣称要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即是对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

仅仅在大约十年之前,美国是全球最主张、最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国家,一度甚至把全球化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度,对一些全球化程度不足的国家施加道德压力,但这么全球化基本教义派的美国,何以从川普1.0开始改变了方向,从「全球化」逆转为「反全球化」,拜登与川普、民主党与共和党虽处处不对盘,却在反全球化上高度一致,甚至还去全球化及逆全球化,这其中演变的逻辑为何,让很多人不解。

作为对照,中国大陆在1978年之前实行的不仅是计划公有体制,基本与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往来,换言之,是一个反全球化的忠实履行者,但从1979年开始出现了转变,中共第11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定,可视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1.0。大约20年后,2001年加入WTO,可视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2.0,中国终于认识全球化的好处并开始认真拥抱全球化了;2013年,刚上任未久的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情况一如上个世纪的美国,不但自己坚定不移地全球化,还号召、鼓励各国一同加入全球化的大潮流,这应是中国迈向全球化的3.0了。如果把中国跟美国对照起来,一个从原本的全球化发展为反全球化,另一个则从原本的反全球化转变为支持及拥抱全球化,这其中,到底是什么逻辑才解释得通?

其实,逻辑就在全球化的逻辑中。就经济学理而言,全球化有三个逻辑,分别是优化配置、优胜劣汰和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容易理解,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全球化即是市场经济从一国范围延伸为对全球范围的覆盖,故全球化自然也确保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关键在第二个优,即优胜劣汰,市场经济必然充分竞争,充分竞争必然会优胜劣汰,关键是谁决定谁是优、谁是劣?表面看是市场,但市场又凭什么决定谁是优、谁是劣?凭的是谁有核心竞争力或谁的核心竞争力更强,有核心竞争力者或核心竞争力强大者胜出,无核心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弱者淘汰。

长期以来,美国几乎在每一领域都拥有超强的核心竞争力,让它在竞争中占尽优势击败对手,所以那时的美国赞成并鼓吹全球化。但时至今日,美国在制造业上早已缺乏竞争力了,2010年美国制造业王国的地位就被后起的中国取代了。这即是川普看到的美国的危机,所以他要用关税来保护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为此不惜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相反的,中国在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王国,说明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中国不畏全球化,反而力推全球化。

但同样的全球化,今天中国的全球化和当年美国的全球化有一基本不同。全球化强调市场经济,这一点,中国版和美国版并无不同;如有不同,是美国版的市场经济需有更多及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就是一切为追求最高利润,可以无视于公平与正义,因此,上世纪以来的美国版全球化,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国际间的贫富差距问题。

以学术概念表达,美国版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加帝国主义,美国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受惠者,中国版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加社会主义,中国将与全球化的各国合作共赢。从人类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或许也是全球化从1.0版到2.0版的进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