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升息一箭雙雕 央行值得肯定

中央银行21日召开理监事会议,会后宣布升息半码,为去年第2季以来首次升息,金融业全押不升息,央行决定跌破外界眼镜。记者许正宏/摄影

中央银行昨天理监事会决议升息半码,出乎各界意料之外。据央行说法,主要是考虑4月即将调涨电价,今年消费者物价预估仍上涨2.16%,为抑制国人预期通膨心理,央行调升政策利率以稳定物价,并协助整体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央行副总裁严宗大18日到立法院财委会报告金融情势,对于解决目前游资泛滥的问题,央行的对策,被批评治标不治本,昨天理监事会马上以升息作出回应,显现央行正视金融情势稳健的必要性。

另一个央行没明说的理由,是近年来投信募集ETF,愈来愈热络,进而推高股市,加权指数昨天已经站上2万点。台湾超额储蓄于2023年达3.32兆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毛额14.7%,导致国人近来疯狂购买ETF;例如,元大00940已募集超过1,750亿元。因此,央行的适度升息以使新台币趋向升值,或许才是治本之道。

一个国家的超额储蓄为储蓄扣除实体投资的差额,亦等于该国的经常帐顺差,也就是出口减去进口的金额。因此,超额储蓄反映一国将原可供国内消费的最终产品,以及可供投资的中间财产品出口至他国,并因而获得外汇收入。而民众则将这些外汇和央行交换本国货币,导致央行外汇存底及民间储蓄同时增加。在2018年时,台湾民间净储蓄为3.63兆元,而到2021及2022年则分别增加至6.19兆元及5.93兆元,其中企业及家计单位的净储蓄约略各占一半。

透过增加国内投资、增加民间消费、增加进口及减少出口四种方式可以减少超额储蓄。不过,央行在18日报告所提出的三项解方却和这些方式关联不大。台湾从1960年起确立「出口导向」发展政策,因而埋下日后超额储蓄的种子。「出口导向」的政策就是认为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台湾从1960年开始实施「奖励投资条例」后,一直对出口采补贴,并对进口采高关税及数量管制的政策。其成果是从1981年起,绝大多数时间经常帐呈现顺差。而在1995年WTO成立后,台湾虽已减弱这些贸易歧视政策,但央行仍执行低利率,以使新台币趋贬的政策;这导致从2013年迄今,经常帐顺差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例持续超过10%。

从2009年1月迄今,央行维持重贴现率低于2%,导致下列两个负面效应:首先,从2021年2月迄今,重贴现率扣除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所代表的实质利率皆为负,且有八成以上时间介于-1%及-2%之间;这导致以定存收入为主的广大退休族群,其经济安全不确定性随之增加。

其次, 定存低利率导致许多国人将资金转投入股巿及房地产市场。其中,从2017年起,股市当冲证交税减半的政策,持续至今变成常态,更导致台股成交值大增。至于房地产市场,则是不论财政部的打房政策或央行的选择性信用管制政策,皆仅使房价微幅下跌。就长期趋势来看,低利率是导致高房价的主因;从2009年1月迄今,台湾的房价上涨175%,也就是平均每年上涨7.1%。

若央行维持低利率政策,则上述二个负面效应仍会持续。例如,近日台积电决定投资2,000亿元于嘉义设置先进封装测试厂,并预计于2026年完工。虽然在其投资期间可减少超额储蓄,但一旦完工后,由于其产品几乎全数外销,故会进一步扩大超额储蓄。换言之,只要央行维持低利率政策,则会激励出口产业及压抑内需产业,从而超额储蓄会变成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

经济部将于4月起调涨电价10%以上,而环境部则预计从2025年起对每年排碳超过2.5万公吨的的大户课征碳费,都可能助涨通膨。因此,央行升息有助抑制通膨以及改善超额储蓄问题,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