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用藥,吃了不好?一吃就是一輩子?心理師真相公開

图/看见心理

以上这些都是在咨商室内很常出现的疑问与质疑。

成年的大人个案尚且如此,若遇到未成年的小个案,家长更会带着戒慎恐惧的心来询问我这些问题。

曾经还是个热血社工时,我的确一度也是个坚决反对药物派的工作者,尤其听到某些药物的效果和原理后,反对的心更是日益坚定。

这份价值观与信念,一直到我成为心理师,亲眼看到许多孩子、家人的生活,被症状搞得翻天覆地,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我才开始反思,药物真的这么邪恶吗?药物有没有可能会是身心疗愈工作的助力,而不是不可信的敌人?

以下,试着分享我实务工作中的心得。

药物会上瘾吗?

跟医师好好配合就不会!

原则上,目前的药物大多属于蛮安全的类型,而新一代的药物,已经有很多的改良,尽可能降低生理上的依赖;仅部分速效药物,因为会快速缓和身心不适的感受,因此可能会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依赖。

(真要说,医师可能还比较担心,药物开给来谈者,万一回去困难依照医师嘱咐服药,那反而是医疗资源的浪费...所以近年的医师,有的甚至会先评估来谈者愿意接受药物的程度,才考虑要不要开药。)

身心科医师都是药物动力学、开药的专家,他们的专科训练,除了对大脑、神经、内分泌精致的钻研,所以他们很懂症状之外,对于各种不同的药物如何帮助生理上缓解身心症状,也是有着非常精细的学习训练过程。

所以,如果采取药物协助的治疗过程,那么我们至少初期会需要跟医师建立很好的关系,各种身心感受都可以跟医师进行讨论,帮助医师可以全面性的了解症状、进一步的可以开立最符合您的药物。

当然,人体是极端精细的有机体,我们也有着所谓的体质影响,所以一样的药物,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这时就更需要密切与医师咨询,帮助医师顺着服药后的反应,进行精准调药,才能让药物投入治疗的过程,带来最好的效果。

那我一定要吃药吗?

当然不一定唷! 药物应对于症状治疗、身心议题同时也需要心理治疗!

药物背后的专业知识称为药物动力学,关乎的是药物成分如何影响人体的反应机制,是针对身心症状提供药物介入的治疗模式。

但身心症状同时也需要搭配「心理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国外的文献,大多也提到,药物治疗搭配心理治疗,治愈率可得到大幅的提升唷~

心理治疗,运用各式不同的心理治疗学派理论,借由谈话、媒材等方式,协助来谈者,找到身心症状可能的组成原因,运用不同理论学派的技术,回到原因进行源头控管,或疗愈我们已知、未知(无意识)的心理创伤。

药物跟心理治疗的搭配,能让来谈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专心面对带来困扰的心理议题。

或许因为我最常服务的以创伤议题个案为主,来谈者大多带着各式各样困扰着日常生活的症状,诸如,焦燥不安、惶恐混乱、失眠、肠躁、情绪混乱、无法克制的情绪爆发等...

这些症状,我们都能找到一些从小到大累积的各种内伤(也就是我所称的创伤),这时要直接仿佛开刀一般的切入那些病灶,来谈者会经验到各种情绪的涌现、难以控制,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感觉,就像是在未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蛀牙钻探处理,光想就觉得痛痛的...

现实上则是,来谈者可能会面临着,事件、回忆、内在议题正带来各种困扰情绪或身心反应,而当我们开挖、探索议题形成的核心时,来谈者需要一边承受着各种涌出来的感受、失控的身心反应,还要一边梳理过往经验,那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我都会跟个案讨论,如果目前的身心症状反应,已经太让生活受到影响了,甚至已经带来太多的不舒服与受苦,先考量药物治疗,让自己的身心症状稍微得到缓和,于是我们才有足够的精神与体力可以面对带来身心症状的内在议题。

那医师会如何协助我摆脱药物?

当身心症状缓和后,医师会协助逐步将药物减少,达到摆脱药物的效果。

医师的角色在调整药物时是很重要的,可以针对来谈者的症状变化,建议某些药物可以半颗、1/4颗不等的方式减量。这是需要医师专业评估与建议的!跟医师建立好的沟通关系真的非常重要!!

我也常常跟来谈者说明,虽然目前的药物其实多半很安全,但因为身心科的药物,毕竟会直接作用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上,所以自行改变服药量(例如自行减量)的话,身体反而容易因为药物浓度突然大幅度的变化,而造成症状变得更严重唷!

就跟大脑、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很纤细的人体构造功能一样,药物的调整也需要借由医师纤细的评估判断,这样才能安全地运用药物带来最好的效果。

(传统上,我们的文化很多长辈很喜欢自己当医师,自行决定药物要吃不吃、拿心安、不拿白不拿、吃开心、吃身体健康...安捏母汤啦!!!)

本文转载自《看见心理》,原文为:《咨商室杂记》吃药好吗?上瘾怎么办?看见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作搭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