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是天然殺蟲劑 體驗咖啡的生活美學

文/张金坚

咖啡因(化学式为C8H10N4O2),又叫作「咖啡碱」,是一种含氮的生物碱,亦即三甲基黄嘌呤,是一种天然杀虫剂,在超过数十种植物的果实、叶片和种子中能够发现咖啡因,它能使这些植物为食的昆虫麻痹,因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阿拉伯语Qahwah的意思是植物饮料。过去的观念认为咖啡因(caffeine)有刺激及成瘾作用,所以,喝咖啡一般不被认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且认为咖啡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但随着咖啡内含一些植物性化合物(植化物;phytocomponents)的相关探讨,发现其有不少好处,至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咖啡与健康的研究,而且喝咖啡的风气愈来愈普遍,本文将就咖啡对健康的影响做一全面性的阐述。

咖啡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咖啡含有千种以上复杂内含物(如图一),除了咖啡因外,其他如酚类化合物(phenols),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和内酯类(lactones)等,二萜(diterpenes)含咖啡醇(cafestol)和咖啡豆醇(kahweol)、烟碱酸(niacin)和维生素B3的前趋物葫芦巴碱(trigonelline)等,兹分述如下:

◎咖啡因 (caffeine)

咖啡因(化学式为C8H10N4O2),又叫作「咖啡碱」,是一种含氮的生物碱,亦即三甲基黄嘌呤,是一种天然杀虫剂,在超过数十种植物的果实、叶片和种子中 能够发现咖啡因,它能使这些植物为食的昆虫麻痹,因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对人而言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暂时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

一般来说,一杯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随着制备方法的不同,例如煮沸、过滤、蒸汽浓缩等,可能从40~300毫克(mg)不等,每日摄取量不宜多于400mg,咖啡因的半衰期,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极大,主要与年龄、肝功能、是否怀孕、同时摄入的其他药物,及肝脏中与咖啡因代谢相关酶的数量等有关,健康成人的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约3~7个小时。

◎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

咖啡富含多酚类(polyphenols),包括类黄酮 (flavonoids)、酚酸(phenolicacids)、木酚素(lignans)和二苯乙烯类(stilbenes),具有抗氧化作用(antioxidant),随着烘焙及饮用量不同,每次约饮用20~675 mg 绿原酸。

◎二萜 (diterpenes)

二萜中的咖啡醇和咖啡豆醇出现在咖啡油中,是其咖啡脂肪的主要来源,随着不同泡法,其浓度差异亦很大。研究发现经过滤的咖啡(filtered coffee)较不会造成血脂肪上升,未过滤的咖啡中的咖啡醇,可能是造成高血脂的原因之一。

咖啡对健康的影响

咖啡因代谢物有以下的作用,例如:

❶抑制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使环状腺苷酸(cyclic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上升而有强心作用。

❷为中央及周边神经系统腺苷酸受器的拮抗剂(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可减少腺苷酸的神经及心脏抑制作用。

❸促进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释放。环状腺苷酸(cAMP)是一种细胞内很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称为「细胞内信使」(intracellular messengers)或「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s),由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催化腺苷三磷酸(ATP)生成,而ATP为身体能量的来源。环状腺苷酸可由磷酸二酯酶(PDE)水解成不具活性的5'AMP,其中可由咖啡因抑制,因此咖啡可提升环状腺苷酸浓度,进而提升ATP(如图二)。

◎咖啡对血脂的影响

咖啡在血脂方面的保护作用,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及氧化态(ox) LDL-C,但亦有伤害作用,如提高总胆固醇、LDL-C及三酸甘油酯,但目前尚没有确实有利或伤害的明确结论。

◎咖啡对糖尿病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喝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改善胰岛素(insulin)敏感性、改善饭后血糖,且与剂量相关。每天多喝一杯咖啡,可以降低7%的糖尿病相对危险性。国内林氏等人的研究也支持喝咖啡可降低糖尿病风险,因此对于国人,咖啡可能是糖尿病的保护因子。

再者研究发现,在欧美喝咖啡愈多的人,其一般亦同时有吸烟、少运动、吃较多不健康的食品的习惯,因此若把上述的生活方式加上去加以调整,喝咖啡跟减少得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更加明显,亦有些研究可能低估了咖啡减少糖尿病的效果。咖啡减低糖尿病发生的机转仍不清楚,咖啡因可能不是主因,有可能是咖啡中的抗氧化物,如绿原酸及植酸(phytic acid)的作用。

◎咖啡对高血压的影响

纯粹咖啡因在短期有升压作用,对于较不常接触咖啡者及高血压患者,咖啡因更易造成血压上升,但咖啡中尚有其他成份,例如有抗氧化作用的绿原酸,其具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减少血压升高的作用。再者咖啡因对血压、心率、儿茶酚胺和肾素有耐受性,因此有些研究发现,长期喝咖啡并不会造成高血压。

◎咖啡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冠状动脉心脏病及脑中风的关系

由于过去一系列的实验或与血压变化、血脂肪,及胰岛素抗性的咖啡临床研究,导致许多有关咖啡和CVD的探讨,如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或中风。因咖啡及咖啡因在血压的急性影响,如咖啡可能短暂提高中风危险性,导致普遍认为咖啡是有害的,但目前有统合分析(meta analysis)发现,咖啡可降低10~20%中风危险性。

◎咖啡与心律不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一天喝超过8杯咖啡会增加心律不整的机会,且本身有心脏疾病者更会造成心律不整,其可能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有关,但一般人并不会喝如此大量。此外,这些研究只考量咖啡因,而忽略了咖啡中的抗氧化的潜在影响,再者有些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喝咖啡并不会导致心房性(atrial)或心室性(ventricular)的心律不整,在2002年由洲墨尔本大学Dr. David Chieng之研究团队亦发现,不管研磨、去咖啡因或即溶咖啡,只要喝2~3杯就可以减少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之发生率及死亡率,下降百分比分别7至26%不等。(如图三)

综上所述,不管即溶咖啡、研磨咖啡或去咖啡因,对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严重度降低都有效,只是降低程度有高低之分而已,同时对死亡率的降低亦有效,究其原因可能咖啡含有多酚类及绿原酸等抗氧化及抗发炎的成分。

在台湾,台大公共卫生学院陈秀熙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基隆、彰化及台东三个县市,从西元2005~2010年对大于20岁之成年人共收集156,174人,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喝咖啡族群比未喝咖啡族群寿命较长,大约长2.1年,其他对糖尿病、高血压、新陈代谢症候群及大肠直肠癌发生之机率,亦有减低的结果。

◎咖啡与肝病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饮用咖啡与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s, AST),γ-谷氨酸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下降相关,也有研究发现咖啡可减少肝硬化。咖啡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机转尚不清楚。

有一些研究发现,无论是病毒、酒精、药物或其他因素,习惯性的饮用咖啡可以保卫肝细胞的损害,意味着其可减少肝功能异常、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不过有些认为咖啡对于A肝、B肝或C肝等病毒性肝炎无效,咖啡之所以能减轻肝病恶化,有一推论是认为喝咖啡比较不会得糖尿病,而糖尿病跟肝病息息相关。另外推论则是认为减轻体内的发炎反应,咖啡能和缓肝脏发炎,因此也能减少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第三推论则是咖啡的抗氧化作用,因而减轻对肝脏的损害。

◎咖啡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咖啡豆醇(kahweol)可以保护神经细胞不被伤害,例如其可保护导致帕金森氏症有关的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neurotoxin 6-hydroxydopamine, 6-OHDA)神经元细胞免于死亡,研究发现咖啡豆醇能经由磷脂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和p38/ Nrf2的途径,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经6-羟基衍生的氧化压力(6-hydroxydopamine-derived oxidative stress)以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咖啡亦可降低肠道中有害的发炎型肠内菌。(如图四)

咖啡可借由多重机转降低得到巴金森氏症的相对风险,且与剂量有关,其保护的机转,除上述外,目前亦有使用全基因组为基础(genome wide-based)的技术研究,提出可能是咖啡和谷氨酸受体基因GRIN2A有关。

有关阿兹海默氏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不多且具有争议,有综合研究发现流行病学的证据尚不一致,但有学者认为整体而言,较倾向其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研究支持咖啡可以减少认知功能下降、失智或阿兹海默氏症,中年时期每天喝3~5杯的咖啡,可以降低老年时期失智的危险性达65%,其预防阿兹海默氏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咖啡因、绿原酸或两者的共同作用有关。

◎咖啡与癌的关系

咖啡中咖啡因外的其他物质,例如多酚类,包含咖啡酸及绿原酸为抗氧化物,可能对健康有益,其可抑制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甲基化,而避免肿瘤抑制基因及DNA修复酵素变少。这些含酚羟基的天然酚类化合物通常以酯类型式存在,可吸收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根据Yu等人分析了59篇文献,有40个研究是前瞻性世代研究。

其中13个在欧洲(挪威、丹麦、瑞典、法国、芬兰和荷兰)、15个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国)、12个在亚洲(日本和新加坡),共涵盖了2,179,426人,其中34,177人发现有癌症,平均追踪了每天喝咖啡者的癌症风险下降13%(PR0.87, 95%CI 0.82-0.92),细分为低到中等的咖啡饮用者下降11%(0.89, 0.84~0.93)、高饮用者可下降19%(0.82, 0.74~0.89)。整体而言,每增加1杯咖啡,可降低癌症风险3%(0.97, 0.96~0.98)。(如图五及表一)

咖啡会有依赖性吗?

习惯每天喝咖啡的人,一旦突然停止饮用,可能会出现头痛、嗜睡、情绪躁动、头脑不清晰、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称为「咖啡依赖性」或「咖啡因戒断症状」,即使只是每天饮用100mg的咖啡因,仍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在停止饮用后12到24小时出现,到48小时会达到高峰,而在重新饮用后可缓解。所以想要减少对咖啡的倚赖,应该循序渐进地减少咖啡因的摄取,才可避免戒断症候群。

掌握品尝咖啡技巧及注意事项

胃食道逆流或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空腹喝咖啡会加重症状,所以建议饭后喝咖啡,再加一些牛奶,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平日工作繁忙的时侯,以冲泡挂耳咖啡为主,如时间许可,也可以自行研磨甚至自已烘焙,偶尔在品尝咖啡时,可搭配一些蛋糕、饼干,一起享用,但不宜太多,因有额外的热量,反而有害健康。

很多人崇尚喝单纯的黑咖啡,但现在的研究发现,加牛奶的咖啡功效更强,因为牛奶中的半胱胺酸与咖啡中的多酚类结合成复合体,令它的抗发炎活性更好。但不建议在咖啡中添加奶精或糖,因为奶精主要含有反式脂肪酸,对身体无益;而糖则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热量。

为避免喝咖啡失眠,建议每天喝一杯的人,最好选在早上10点;如果每天两杯以上,第二杯最好在下午3、4点精神不振的时侯,可以帮助提神;容易失眠或喝咖啡后睡不着觉的人,下午以后不要喝咖啡,尤其是晚上7、8点以后。

关于咖啡种类的选择,从功效的角度讲,不同产地或冲法的咖啡区别都不大,按照自已的喜好就行。不过,需要留意的是,饮用过多咖啡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如失眠、焦躁等。

另外,骨质疏松者、孕妇、容易睡不着的人以及12岁以下的小孩,要注意酌量或尽量不用,至于糖及奶精(含反式脂肪)不宜添加。

结语

咖啡因有刺激及成瘾作用,所以过去认为喝咖啡不是一种健康行为,但随着一些植化物的多方探讨,发现其亦有不少好处,目前较为人知的重要活性化合物为咖啡因、绿原酸和二萜等。虽然已有不少研究,但皆未有较严谨的长期之实验设计,所以亦尚无法真正确认其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本文就部份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神经系统疾病、癌及其副作用做一简略回顾,发现其部份效用确未定论或有争议,因此适度运动和健康饮食仍然最重要。但最近慢慢有很多研究趋向正面报导,喝咖啡或许可以提供优质生活型态的另一选项,品尝咖啡的文化可列入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