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台湾和大陆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写在双十国庆前夕

上海。(作者提供)

自千禧年起民进党陈水扁的「去蒋化」,2016年起民进党蔡英文的「去中国化」,再到如今2024年总统大选前夕的意识形态操控的「去中华民国化」,就宛如变相的「文化大革命」。

记得我1997年第一次到上海,当时大批从外地过来上海打工的人,没有钱住旅店的一些外地人就睡在上海火车站前广场,好像广场就是床一样。我当时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从小在台北没有看过这样的场景。但到了千禧年之后,这样的场景在上海就逐渐消失了。而现今台北火车站外面周围,晚上大批的流浪汉睡着。1999年,我在西班牙马德里出差时,当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十一国庆,当时西班牙电视台正转播着,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而美国新闻说到:中国这么穷的国家竟然不需要美国的帮忙?而同样地,播放到毛泽东对全中国人说话,中国人民站起来,我们不需要美国的帮忙。如今已经历了74年,历史验证这句话是对的。中国自行造桥,造路,造汽车,飞机和高铁,潜水艇等等,不断的突破自我。从19世纪末期,欧美帝国主义时代所说的「东亚病夫」,到今日的中国体育强国,并且目标2035年迈向文化强国。

2010年中国大陆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个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并且目前有24个城市达到万亿GDP。上海是魔都,深圳为新茶饮之都和创新之都,长沙娱乐之都和美食之都,成都天府之都,杭州电商之都,重庆市网红城市。除了深圳是经济改革开放而成立的经济特区首善之都,是年轻城市以外,其他这些城市都有几千年以上。相比之下,第一,台湾第一大经济城市的台北历史只不过130多年;第二:人口/土地等资源远远不足。

所以,未来的中华民国总统和台北市长不能是一个只会做执行层面的总统和市长,不能再拘泥于政治意识和国共内战遗留下问题层面的死胡同,而是需要一个定战略和战术的领导者。请走出去看看,特别包含中国大陆,不用看一线城市的市长,只要看一线城市的区长是怎么做的。如果把台湾当做一个企业,总统是CEO,这样子企业迟早走向破产,因为现在台湾官僚天天关注选举,政府首长的竞选口号都是在画大饼,无法实现和执行不切实际的法令,缺乏前瞻及远景。

另外,再以台湾第一大经济城市台北来看。首先,台北城市品牌价值世界排名日益下滑。

2022年,台北在世界城市品牌价值排名仅第52名,而新加坡是第5名,香港和上海分别是第7和8名,韩国首尔是第16名,广州第31,深圳第34名,曼谷第38名。

其次,台湾首府的台北文化价值日益递减和消失。台湾已经被民进党的愚民政策搞得太可怕了。中正纪念堂本应该是台北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从陈水扁就开始,已经20几年了,每次选举民进党为了选票就来搞一下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是台湾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立法保护的文化古迹。世界的文化遗产都是需要保护,难道暴君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隋炀帝杨广建造大运河等等也要拆除或改造和重新命名吗?

●回顾历史

我出生于1970年代,正是蒋经国推行十大建设及之后的十二大和十四大建设;我在1980年代开始上学,1987年的台湾解严,记得当时我正准备要参加联考,而我爸爸冲第一个要回去他的老家福州探亲。他十五六岁就出来了,这么久了都没有再回去家乡看过的那种心情,不管是两岸人民或是全球的人,只要是人,都是有这样的情感存在。当时我爸爸是穿着西装笔挺的回到福州,结果回来的时候是穿着睡衣的,因为他身上的衣服和带去的钱都被大陆的亲戚们拔光了,他们当时实在太穷了。

1979年,由蒋经国所主导的台湾「十大建设」基本完工,台湾也开始施行以科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台湾经济逐步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正式设立,这个台湾版本的「矽谷」,在日后为台湾创造出了巨额的财富。这一年台湾的GDP总额约为423亿美元,大陆则约为1911亿美元,台湾占大陆GDP的比重上升到了22%,超过五分之一。1981年,台湾地区的GDP总额约为492.88亿美元,大陆约为1958.66亿美元,台湾占大陆GDP的比重上升到了25.16%,超过四分之一。

距今过去40多年,物换星移,大陆突飞猛进。蒋经国知道台湾是一个小岛,人口土地资源匮乏,所以,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大陆的土地,人口资源等等,来扶助台湾的的各个行业走向世界并且全球化。当时他定了一个台湾未来的方向,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天下,放到现在还是这样的。譬如,今年3月,FPI发布2023年《全球音乐报告》,公布了全球十大音乐市场,中国大陆首次成为全球第5大音乐市场,同比暴涨28.4%,历史上首次跻身Top5。2022年全球最畅销艺人榜第9名:周杰伦。IFPI公布2022「全球十大专辑实销榜」中,周杰伦以《最伟大的作品》专辑荣登全球第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张华语专辑进入全球前十,他也成为第一位拿下冠军的华语歌手。如果没有中国大陆的14亿人口的广大华语市场,单靠台湾及海外华裔的市场是永远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和成就。还有大陆网友说到,如果台湾没有周杰伦,台湾华语流行音乐的地位,早就输给大陆。台湾从1953年出生的邓丽君,刘文正时代,到1966年的张雨生和1969年的陶?,之后再到1979年的周杰伦,至今已经没有再出现一个能开创新格局的音乐人才,为什么呢?资金投入和市场是主要的两大原因。再者,现在台湾老板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冒险胆量和魄力,以及台湾年轻人那种小确幸心态,越来越难与大陆年轻人竞争,毕竟要从14亿人口找出优秀且肯吃苦耐劳的人,还是比台湾的千万人口好找。

蒋经国的台湾解严已经过了36年,台湾现在的打法必须要蜕变升级,战略是一直是对的,但战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迭代。1970年代初期,台湾十大建设刚好正开始,所以80年代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台湾十大建设已经完成,而且因此创造全球举世闻名的台湾经济奇迹,之后还有十二大、十四大建设等等的对台伟大贡献,十二大建设中的设立城市文化中心及图书馆对提升和引导文化涵养和读书风气起到很大帮助,我当时还跟同学比赛读书和借书。此外,蒋经国更顺势而为的宣布解严,再一举将台湾推向实至名归的四小龙之首,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且蓬勃发展,1988年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唱出当时无数台湾年轻人的心声。但不知曾几何时,台湾的四小龙之首一直往下掉,不如香港,不如新加坡,长期成为四小龙之三。而在韩国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痛定思痛。调整他们的一个经济和产业升级方向,结果沉寂几年以后跳跃过台湾,台湾现在就长期成为四小龙之末。

然而在疫情期间还沾沾自喜,台湾当局自诩经济成长多高,其实这些都是一个假像。真正的经济成长,是需要有一个重大战略方向且可持续发展的,就是现在企业说的ESG,并且还能有前瞻性的发展,未来可以发展成一个兆亿产业和产值,例如50年前的台湾半导体,由李国鼎带领发展电脑周边及半导体产业链,邀请美国华裔如张忠谋等人加入,打造新竹科学园区,才有现在的台积电护国神山。想想何时我们台湾还能够创造出另外一个护国神山呢?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且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人和。科技和文化素质的软实力始终来自于人性,所以人的因素还是占最大的,也需要天时地利来搭配,也就是我们未来的领导人需要有前瞻性,要有大战略、大格局、大方向。

1992年,台湾人均GDP呈现碾压势态,达到了大陆人均GDP的27倍。现如今两者之间的人均GDP差距已被缩减到了2.6倍。通过这样的情况能够看出,大陆经济在这40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也打破了台湾神话。这20多年来台湾已经钻入死胡同,就是在政治方面,一个萧规曹随的国民党,党员目前只剩下30多万人,另一个民进党只会用爱台湾、抗中保台,政治画大饼,利益分赃,经济毫无建树,再来一些因为想瓜分资源或分一杯羹的无数小党如雨后春笋出现。我们小时候那种相亲相爱,讲求礼义廉耻和四维八德的互助互惠互利共赢的社会风气渐渐丢失,被权力熏心的政客搞得乌烟瘴气,很多人不明是非,被媒体或名嘴牵着鼻子走,打着民主的口号而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周杰伦现在2年出一首歌,仍然获得一堆大陆品牌邀请代言。(作者提供)

●文化和教育:文化和教育是百年大计。

台湾曾经的文化软实力和输出大中华(大陆和香港),及亚太和东南亚和全球(如李安的《卧虎藏龙》)。我在上海,可以听到公交车的司机大哥一边听着广播电台音乐还能同时一边哼唱出唱姜育恒的《再回首》,可以听见广场舞大妈放着叶启田的《爱拚才会赢》一边跳舞,可以听到路边停放的车子上播放着罗大佑的《童年》,这就是有台湾流行音乐产业的灵魂和故事内容做支撑的,音乐IP智慧财产的魅力,以及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历久不衰的原创作品价值。周杰伦现在2年出一首歌,仍然获得一堆大陆品牌邀请代言,22年前创作的歌曲,还能一直火到现在,腾讯花5.7亿人民币买断3年大陆独家版权。1990年起出生台湾孩子则出现断层,因为台湾教育格局太小,且大陆崛起,资本往大陆市场倾斜。并且2000年起民进党开始从小孩教育下手,大搞意识形态「去中化」。如果持续加重下去,台湾将会注定要失去全球华语音乐市场(而最大就是大陆市场),台北也将会失去「华语音乐中心」的宝座。

台湾文化价值日益递减和消失,台中的中港路改成台湾大道。是不是什么都改成台湾名字就是爱台湾呢?法国的道路名字都是用一些哲学家,科学家等历史知名人物来做命名,台湾有命名道路的法则,能够把台湾带领到更高的文化层面呢?而不是因为选票来搞意识形态,动不动的就是把介寿路、「中」字道路名字改成台湾大道,这样有何意义呢?台湾的政府可知道一条道路、一个商圈能够有多大的经济效应呢?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英国的牛津街都是位居全世界租金排名最高前几名,成为城市名片。拿破仑曾说过,年轻人必须认识自己所在地区应该的定位和方向,切勿不切实际,被政客蒙蔽双眼,不明真相。

●没有本省和外省区别:只有有无常识和文化素质的分别,以及或早到晚到台湾的差别。

从大陆来台保家卫国的60万军人(我父亲是其中之一),现在台湾社会为何都不提他们的贡献呢?十大、十二大、十四大建设等等的对台伟大贡献,包含台湾中西横贯公路建设时死亡的一万多名荣民,现今台湾人民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当时为建设台湾的便利交通而付出的血汗和努力呢?从十几年前,台湾公共电视上的一部电视剧《曾经》,就可以知道这些老兵和军人有多么不容易,很多还是15-18岁就过来台湾的,或者年长的已婚却与妻子家人两地分离。我对这部电视剧印象很深刻,演员张世饰演一位年轻士兵,从大陆过来台湾,因为孩子才刚出生,他孤身一人来到台湾,因为思念家乡和孩子发疯了,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就想抱。

2008年总统大选之后,我们家去基隆餐厅吃午饭,饭后我爸爸跟服务生问洗手间在哪里?这个女服务生竟然说了一句,他不是台湾人。因为他的福州口音,让一个住在台湾近60年的人,竟然被一个年轻的基隆服务生说他不是台湾人。一个十五六岁就离开福州家乡,跟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还在马祖守卫了近20年的人,竟然被一个年轻的台湾服务生说他不是台湾人?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高票当选总统,也毫无知觉这个严重问题的后续影响,教育和文化还依旧跟随之前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没有改变。

用胡适对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社会的演进是自然,并不是用一个阶级来去斗争另一个阶级。曾经外省人来自大陆,大多数是企业商人,军事家和军人士兵。当时,这些阶级可能比较富有,另外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人,从大陆过来台湾,他们有一些补贴补助,可是这毕竟都是少数,而且毕竟这些人离乡背井,为了保护台湾所做的一些牺牲,他和眷属获得一些相应的福利补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蒋经国来台时,也陆续推行了一系列的造福台湾农民的政策,从三七五减租到公地放领和耕者有其田,到后来的台湾经济奇迹的时代,1980-90年代的时候,一些旧的农地被征收改建,台湾很多农民一夜间成为爆发户,这些都是靠着当时蒋经国政府造福人民的举措和政策,难道本省人感受不到吗?为什么还要在一个小小的台湾区分本省和外省,被民进党牵着鼻子走呢?其实这些就是民进党为了选票的一个洗脑手段。

曾经有一本书出说到台湾最美的风景就是人,我现在很难感受到最美的风景是人,因为长期的被民进党这样误导和分裂族群,留下来遗憾和长期带来的巨大伤害。

台湾以前的美好是怎么来的?现在怎么变得「论文抄袭」「学历造假」「欺骗和隐瞒事实真相」,只为做大官和巩固政权、利益分赃?

用「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说过的一句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台湾的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等等,还有中部横贯公路及北回铁路是怎么来的吗?国民党再继续跟着民进党对打而不知道自身定位,还学民进党所谓的「假本土文化」,只是为了选票和政权,将会失去大批的知识蓝的选票,他们宁可弃权,不去投票。

●中国大陆目标2035年达到文化强国。如何找到台湾自身的软实力价值?

经济、文化、教育、观光、体育,这是需要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及交流和互相切磋,就像乒乓球一样,欲强则强,遇弱则弱。2000年起,民进党陈水扁总统要推动台湾观光,然后撒钱到俄罗斯和欧洲行销台湾观光,特别是俄罗斯可能很多人连台湾在哪里都不知道,俄罗斯人民会想要来台湾观光吗?反而是对同文同种且对台湾人文历史感兴趣(如台北故宫,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制度等),或对宝岛台湾风景和情怀的中国大陆人,不断地设限。这些近20多年的意识形态,什么爱台湾的口号,其实早已慢慢毒害台湾人民思想。

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对台湾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有何启示呢?文化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为了使台湾的文化、文创产业及生态链(中西融合特色)早日跻身于世界文化城市的行列,台北应从韩国首尔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台北的中西融合特色的文化强城市之路。

1960-90年代,台湾本是华人之光,台湾模式优于大陆模式,「中华正统在台湾,中华未来在台湾」,这样的论调不但为当时的台湾社会主流所坚信,甚至于很多大陆的知识分子也对此深信不疑。虽然那时两岸还没有开放三通,但是邓丽君的歌声却早已从各种管道传进了大陆;台湾80-90年代到千禧年的文化软实力,输出到大中华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及亚太和东南亚,并且以台北为华语音乐中心,音乐人才汇聚,如香港周华健,新加坡孙燕姿、阿杜、林俊杰及马来西亚梁静茹、光良、品冠等等,均在台湾的土壤上成名。从1988年大陆第一次引入台剧《一剪梅》,到如今爱奇艺与台湾中视同步播出的《想见你》,台剧在大陆的痕迹已有30多年。2019年起一批台剧在内地掀起波澜,《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不能是朋友》、《俗女养成记》、《想见你》无不以新颖的题材和视角获得两岸观众的青睐,成为了热度与口碑双赢的爆款剧,可惜大陆的爱奇艺平台在台湾投资已经被民进党用意识形态的法令下架)

用小米创办人雷军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力量抵不过团队,团队的力量抵不过平台,平台的力量抵不过趋势。赢得明年台湾总统大选,必须整合所有在野政党,突破弱点和历史遗留的包袱;台湾现今已是只有少数人有极强的政党观念,不是非绿不可,也不是非蓝不可,只有少数是墨绿和深蓝。

台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抓住了三个机会:硬体、晶片和代工,从而一飞冲天。但过去的成功经验恰恰成为了台湾未来成功的阻碍。我看过报导特别认同,Acer宏碁的创始人施振荣表示,台湾的创业精神还是在的,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大企业互联网化的程度不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以看得见的硬体为主。施振荣还就直言「如果把眼光放在台湾,你的价值是1,如果放在全球,就是100倍的价值。」台湾本地的大企业不喜欢投资互联网。大公司们更喜欢投资看得到的固定资产,而不是卖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公司。想像力不足、狼性不够,创业的人不实在,投资人也不喜欢投钱,就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台湾还能重现硬体时代的辉煌,但留给台湾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台湾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如升级为接连两岸—海峡西岸、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亚太的枢纽城市及大力发展城市更新,吸引国际战略投资和双赢合作(如开放并推动香港、新加坡、美国及欧盟的商业地产投资开放运营商来台,或主动争取如上海和深圳),积极并主动大力推动吸收各项新兴产业的人才,争取未来转型和升级的全球商业机会和竞争力。2022年后疫情时代,新加坡经济已有回暖,也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并且,发布了一个2025智慧国的很大的局。韩国首尔力挺元宇宙:打造元宇宙城市,出台五年规画(首尔新科市长要在2026完工全球第一座元宇宙城市);所以,台湾必须以更开放的大格局、国际观胸怀及投资建设来提升台湾价值和全球竞争力(首先是吸引人才的优惠和补助政策,包含中国大陆),而不是继续用意识形态来操控,让台湾未来继续下沉来,造成优秀人才不来,人口还外移。

文章最后用电影《沙丘》中一句话,就是:领袖从来不是天生的,只是当使命召唤时,他就挺身而出。早在1987年,蒋经国就已经为台湾的未来发展和经济前景订立下方向: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天下。特别是1970年后出生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希望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大中华,加上全球市场接轨,中西文化融合,这才是凸显台湾的核心价值和优势。在民国112年双十国庆的前夕,写下这篇文章,以供台湾人民思考。(高志萍/市场行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