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有故事的人——从《疾行船》和《渡阡陌》二书说起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女士展示由「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所拍摄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所写成的《疾行船》、《渡阡陌》两本书。(作者提供)
《疾行船》和《渡阡陌》两本书,是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所编着,时报文化出版。我家的两岸故事系列中的第一、第二集。它是根据基金会的史料保存计划「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所拍摄的口述历史纪录片,而另外所写成的图文纪录,内容精彩丰富,赚人热泪无数。纪录片和出版品,相互辉映。影像与文字,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其实两岸的故事,本身就动人心弦,何需你我多言?但是有了作者生花妙笔的演绎,加上栩栩如生的相片来佐证,道具和背景都活灵活现,几乎就要复刻上演当年,生离死别,缠绵悱恻的场景。尽管这些故事内容,都有口述历史的影像,来打底撑腰,但是编者驾驭文字的魅力无穷,经过细熬慢煮,兼有戏剧的效果,又足以情溢乎词。不像纪录片播出的那一刹那,瞬间真相大白,实情公诸于世。但是播毕之后,全场灯光大亮,观众一片茫然,可能还来不及回神,咀嚼再三,已经被拉回现实世界。文字的叙述,刻画的尾韵,气氛浓厚,功力十足,较之电影的蒙太奇效果,可能还更胜一筹。这是以上二书的优势,恐怕也是目前这两本书在市场上热销,一时洛阳纸贵的原因吧!
人说小心使得万年船,而书名叫做《疾行船》。大概在那个年代,是风口浪尖,慢不下来,也停不了船,只有急行而过,才能全身而退。而且前述的「抢救千台历史记忆库」,史料的保存,刻不容缓,重点在于抢救二字。老成在继续凋零之中,速度远超过你我想像,话说在台湾选举前后,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抢救之声,所以最懂抢救一事的,当属你我台湾人。而第二集书名曰《渡阡陌》,在渡海来台之后,处处险阻,关山难度,眼前又是阡陌纵横,不知如何是好?既然此行回不得头,人生没有后悔药,约莫只有勇渡阡陌,扬长而去!
当时烽火连天,兵荒马乱,世局动荡飘摇,人心惴栗不安。而躬逢其盛的先人子民,之前不敢说生不逢时,也不愿提见证历史,或创造时代之类。但后来如果他们或是后人,莅临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不论是看电影、读丛书或是听故事,知道此一悲剧,情非得已,固然不是你我所愿,但在椎心刺股的伤痛之后,往往难免先是哭天抢地,接着怨天尤人,指天责地,咒骂时代,这是天地不仁啊!为何以我小民一生为刍狗?Whyme?为何是我?我小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循天理行人事,为何遭此噩运当前?如此沉重,艰辛难过,而在多少漫漫长夜里,还差点熬不到尽头呢!
其实若事过境迁,也可扪心自问,为何不是我?Whynotme?舍我其谁?我不入史书,谁来写历史?当仁不让,一如齐邦媛教授在《巨流河》一书中,提到的那个时代的青年,纷纷投笔从戎,他们坚信,有我国家不会亡,有我历史才能长。有我最好,大时代洪流中的小角色,小人物见证变迁,标记大事,唤醒世人,这一段历史不容遗忘轻放!
这两本书中的人物刻画,都非常生动有趣,故事情节真挚动人,所以文笔反成其次。诚如故事太好听,不用专业说书人上场,也能博得满堂彩。也像美味料理,食材是第一要素,厨艺和经验只是锦上添花,当然掺些人生百种心酸的调味料,滋味更显独特,但是食材上选新鲜,一如这两本书的原料情节,故事内容的本身,即为动人不凡。
于是读完两书之后,不禁也想要东拉西扯,来磨蹭名人光环。例如书中身为眷村子弟,重燃文青魂的胡志强前市长,正是我辈留学英伦的老前辈。而台湾第一位电视史上的新闻主播盛竹如,除了是我湖南乡长,而且小弟正巧与他仳邻而居,住同一个眷村。盛家的将军大宅,和盛奶奶的身影,还印象深刻。另外是包公后人的包英敏和李正辉母女,小弟也有幸目前和他们同为中华美韵合唱团的一员。李妈妈高龄近百,就站在我前面一排,一起高歌欢唱。赵怡教授也是将军之子,在许多眷村相关的活动中,也常常看到他上台慷慨发声。为本书赐序的范姜泰基兄,曾在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任职,现任桃园客家事务局局长,也是我客籍的乡亲。烈士遗族的傅依萍大姐,和我中华美韵合唱团团长曹平霞女士,是眷村儿时玩伴,我们在合唱团碰过面,她也是新闻界的前辈。另外胡宗南将军的哲嗣胡为真大使,在一江山战役协会的年会,曾经蒙他赠书新作《国运的转危为安》,我也不揣浅陋,回赠一江山战役的相关小文为敬。凡此种种,因缘际会,都让阅读二书的过程当中,倍感温馨。
两部书中多少名门大户、将门之后,当然有其辉煌,而我辈升斗小民,竟也都有故事精彩可期。家父从湖南湘阴随军来台,家母住桃园中坜,千里姻缘,两岸一家,从来不是口号或禁忌,而就事实如此,那边有我叔叔婶婶,这边有我舅舅阿姨,小弟也正是两岸交流的彻底明证和优良产物。家父正是当年副参谋总长、空军徐人隽中将的随扈机要,最常做的事,是帮徐人隽中将,开关他雪芙兰座车的车门,以及他将军官邸的大门,所以我们也勉强算是将门之后吧。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女士展示由「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所拍摄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所写成的《疾行船》、《渡阡陌》两本书。(作者提供)
虽然自诩将门之后,也只能偶尔偷喝一口,家中妈妈喝剩的中将汤,就全是自嘲自娱而已。军人讲阶级,重服从,但在眷村看劳军电影时,就打破界限,自由入座,融为一体。那年中山堂演劳军片,眷村也派车接送,在车上巧遇家父长官,大约也是满天星斗之尊。他看我四处跑跳,兴奋异常,亲切叫了我一声,你这小黎(李)子!因为那时清宫片盛行,慈禧太后开口闭口就来一句,小李子,你这兔崽子!我身为电视儿童,每天守着萤光幕,这台词太熟,于是当下立马回了一句,你这兔崽子!这是反射动作,不假思索,电视教的,然后我就跑去玩了。事后只听妈妈转述当时惨况,将军一脸错愕,众人要笑不敢笑,爸爸连忙上前致歉,说小孩子不懂事……。我哪知发生啥事,不过就重播电视剧罢了,还据说爸爸自此就官运不济呢……
而读完了这两本书,也许我们都有故事可说,大伙儿一块来听吧!(黎家庆/英文教师)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