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看两岸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什么书?哪一本?可以一窥两岸的玄虚?

原来只是台湾现有的国高中教科书,尤其是大陆台商子弟学校所采用的版本。为了寄居各地的台商子弟,日后回台升学或续留直升,配合台湾现行的高中学测和国中基测,使用台湾教材,两岸皆承认学历。甚至还在广东,上海台商学校,直接设置学测考场,由台湾闱埸印刷弥封试卷,不用托运,而由人员亲自带往大陆,大考中心协调大陆海关,不予拆封,考完再带回台批阅。今年据说成绩不错,有人满级分,破了历年记录。

台湾编的教材,陆方要审查。广东和江苏教育厅,可派任督学当副校长,这位主其事者,常是党政高官。自然某些禁忌敏感字眼,不便出现,或涂黑或遮盖,总之眼不见为净。例如国名国号国旗国庆总统等,中央政府机关,台独,台湾入联,或民主发展事件,攻击对岸,伤害民族感情的,都不适合。尤有甚者,民国年代当然不行,但西元也不行,要改公元。别说台币,要换成美金和人民币。

其实严格的检查,避免造成双方困扰,彼此都有相当的善意和体谅。台商自力办学,教育部出资补助,陆方也乐见其成,只是避开敏感,搁置争议,两不相扰,各蒙其利。确保教育的归教育,也保全地主的尊严和立场,相安无事,维持台面上的平衡,不致影响了学习。这点两岸有志一同,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搞好学习,一生受用,无论你在何处彼岸。

所以课本的破坏率,或耗损量,以文史科夺冠。史地课几乎上不了,后来干脆暂停,等暑假回台补课,好像在台北某大学,每天早上升旗典礼,唱国歌。也校外教学逛夜市,补足本地乡土教学。虽有台湾史的教科书,根本不能用,公民课的某些议题,也受到限制。

这个课本很有意思,一部历史,各自解读。听来有点像是,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不同的意识型态,价值观念之下,彼此让步妥协,好让协商继续下去。一本课本,贴得坑坑巴巴,改得柔肠寸断,书本如能开口,恐怕但觉无辜复又无力。争斗本在你们,书本动辄得咎,干我一页青史啥事?

世间也许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百年之后蓦然回首,看现在的纷乱又如何?相互了解,沟通改变,说不定宽容体谅也是处世之道。两岸不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