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滴水不漏 陆防人也防物

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可追溯,北京某超市悬挂「北京冷链」追溯二维码。(新华社

天津近日新冠确诊病例与冷冻食品有关,11月10日凌晨,滨海新区连夜开展核酸检测。(新华社)

自今年6月以来,大陆辽宁安徽福建等10余省分,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这些一再出现的风险,表明冷链食品进口环节疫情防控形势,一环扣一环,可能比想像的要更复杂,各方都需全力以赴,绝不可掉以轻心。

从最初的主要「防人」,再到现在的「防人」还要「防物」,都再次提醒全社会不能低估疫情传播复杂性不确定性、未知性,在防控常态化上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杜绝侥幸心理,切勿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点。

冷链运输 病毒可活数周

无论是实验室内或是实际情况,都证实新冠病毒可以在零下的低温中生存时间超过一个星期以上,甚至更久。因此冷链防疫已成外防输入关键关口,需纳入常态化防控。所幸截至目前,还未发现带有病毒的冷链食品上市销售,这样的情势,须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表示,即使是普通冷链运输,病毒也可以存活好几周。此外,冷链食品进口来源较广,从产地到运输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不可控的因素

大陆国务院近日才公布《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上述方案明确规定「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这尤为关键。

科技防疫 紫外线灯消毒

冷链食品消毒、检测的工作量大、环节多,也有必要从升级技术角度提升目前的检测效率和防控安全。大陆一些码头管理人员工人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准。这些来自防控一线的建议,都值得参考。

最大限度遏制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扩散,就不能止于进口环节的消毒和检测,后续的溯源工作同样重要。

相较于「防人」,对包括进口冷链食品在内的「物」的防控,可能会出现意识的放松,在透明度以及社会感知上,也往往不及一些常规防疫措施。这势必要求相应的防疫措施落实,要有更具针对性监督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