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生命线 驼峰航线耳朵导航
年轻时的林汝良和妻子林华媛。(取自《明报》)
7月5日,在北京的抗战纪念馆的展览中,观众在了解有关「驼峰航线」的史料。(新华社)
驼峰航线飞行路线图
二战时期肩负中美战略物资运送的「驼峰航线」,有段传奇的故事。该航线地势险恶、气候恶劣,飞行条件极差,至二战结束,中美两国总计至少642架飞机失事失踪,1382名机组人员牺牲;该航线当时向中国运送物资达65万吨,占外援物资总量80%,在中国对日抗战时期做出重大贡献。
香港明报网9日报导,当年驼峰航线飞行报务员林汝良的女儿、70岁的林平女士受访表示,当时导航设备不比现代,得靠报务员的经验。
她表示,父亲就靠耳朵听引擎的声音来分辨,一旦靠近山体,气流撞击机身就会产生不同声音;有一次父亲听到引擎声音不对,急忙大叫拔高,飞越之后,才发现一座山头出现在机身下方。
航线飞行险象环生
报导指出,林汝良于1936年考进中国航空公司,当时年仅23岁,就被派到印度加尔各答担任驼峰航线的飞行报务员,负责收发电报和译电,处理机上电报业务。当时正机师多为美国人,副机师和报务员则多是中国人,因此需全用英文沟通,所以皆具备良好英文能力。
面对当时恶劣的飞行环境,林平表示,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机首机身可清楚听到机外的狂风暴雨声,好像就在黑暗中飞行,而且下飞机后要跺一跺脚,告诉自己真的着地了。但父亲说,当时已不在乎生死,因为这是中国对日抗战的生命线,所以他们必须这么做。
随着驼峰航线结束,林汝良在妻子的劝说下,由飞行报务员转为管理工作。
为国抗战不分党别
报导指出,国共内战后,1950年中共以新中国需要民航为由,邀林返回天津工作,不料却因林曾为国民党航空公司工作,不被大陆当局所信任。当年国民政府发给林的护照,也成了「特务」的罪证;林在反右、文革时期备受折磨,飞行梦就此破灭。
林平表示,1983年她将父亲接到香港后,父亲总喜欢坐在启德机场看飞机;父亲总说,对日抗战是中美人民的共同合作,不要总有党别之说,那时候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哪一个党。
小灵通-驼峰航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与对日作战。1942年5月,日本切断滇缅公路这条抗战期间中国最后的陆上交通线,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云南昆明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航线,由于山峦众多,航线高低起伏大,这条空中航线就称为「驼峰航线」。(蔡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