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终破坏人性?

陈鸿逸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的广告话语,在多年前似乎成为了某种符号般的魔咒,也为传播技术带来了人类文明及现代化的新境界。而故事总是如此地被说起……

其实日前某大学学生拍摄的影片《温暖》,就是在描述某种没有温暖的情境,或者是说人在「低头」时,将所有的温暖全部都转移给了不同的对象──手机。「低头族」的产出日期未明,却标志出一个时代新面貌,也就是对于手机功能强大的另一番启示与认同,无可否认的是,手机(或说3C产品)的日益精进,也将人类特有「温度」给「定调」成「恒温」了。过去人类以为,科技的进步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是为了幸福美好日子到来,孰不知,当人类创造出此类产品后,却一再地被「异化」,将主体宰享于手机,仿佛手机才是真实「存有」。这听来有点「后人类」的末世预言,虽然还不至于将人与机器融合,却也象征着某种「人机共体」的新生物到来。

曾几何时,似乎科技像是新时代的鸦片,它叩进了新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大门,虽然多数人知道不要迷恋其中,但使用上了手机(尤其功能愈趋强大的手机),就会上瘾、中毒,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真实价值,一切一切就有点像布希亚的符号战争、虚拟再现,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网路世界,每个人不再需要在现实世界「存活」,网路才是真实的;每个人每天只要上网确认彼此的生活动态,就能碓认自己依然活着,想来每个人竟是以网路的「自我-他者」的连结性互动、开展,确认网路中彼此主体的构成,所有的感知不存于「生活世界」,而是存于网路当中

不是吗?某种时候笔者会觉得网路的世界(或主体)好像七龙珠里头「生化人」的最终型,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的型号(如十七号、十八号等),才能更为强大(像网路将人不断地吸收、附黏于其中),但这样的强大是真的强大吗?其实可能不是,因为最终还不是得被「超级赛亚人」给击倒。(果然人还是赢机器的?!)

回过头看各自的生活、周遭的朋友,现在谁不是明明就坐在隔壁一起搭车、聚会玩乐,却依然是用「手机」在现场「虚拟体感」;现在谁不是明明正在准备享用美食,但一定得先让手机「饱餐一顿」,人们才能拾之牙慧;现在谁不是处处都在「打卡」,仿佛许多人都怕自己变成「失踪人口」而没有人知道似的。当然这并非否定「低头族」能否存在,也并非抗拒新科技的产生,更不是认为应推回到古代的「飞鸽传书」,但应思考的是,科技究竟是在帮助人们什么东西?是舍弃人们沟通的本能,还是隔阻了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真实感受,亦或是人们的自我实践价值只能端赖于此而已?若不是的话,那么显然这其实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才是。

整体来说「低头族-手机-网路」的三位一体的现世降临,若不是开启人们通往救赎的道路,就是反向地继续沉沦其中。而正在低头搜寻这则新闻的你,究竟正通往天堂亦或是地狱,亦或是「按赞」与「分享」将末世的「符音」传递给身旁的朋友呢?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