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蛇类改吃蜥蜴蛋 爬行类恐灭绝

科博馆研究发现,以海龟蛋为主食的蛇类「赤背松柏根」被迫取食陆生「蜥蜴蛋」。图为斯文豪氏攀蜥。(科博馆提供/陈淑芬台中传真)

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全球沿岸栖地渐消失,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生物团队5日表示,经研究发现,兰屿蛇类原以「海龟蛋」为食,因海龟面临没有沙滩可产卵的危机、加上人为保护海龟,导致蛇类转而掠食「蜥蜴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蛋每年遭掠食最多,高达1万7589颗,导致蜥蜴等爬行类族群量急遽下降,恐濒临灭绝。

科博馆学术副馆长黄文山研究团队在兰屿长达监控爬行类群集动态长达23年,团队指出,海岸侵蚀造成沙岸面积大量削减,海龟面临无沙滩可产卵危机,加上人为介入保护,导致原以「海龟蛋」为食的蛇类取食遭阻,改而掠食「蜥蜴蛋」,改变爬行类食物网平衡。

黄文山表示,生态人士自1990年中期起在兰屿「小八代沙滩」展开保护海龟巢行动,阻蛇类掠食「海龟蛋」;兰屿最大海龟产卵地「东清湾」自2001年起,即少有海龟筑巢纪录,小型蛇类「赤背松柏根」过去主要在海龟产卵的沙滩觅食,被迫改变取食陆生「蜥蜴蛋」,每年掠食「蜥蜴蛋」约5000到1万8000颗。

调查显示,其中「梭德氏草蜥」蛋被掠食数量最高,每年多达1万7589颗。此外,长尾真棱蜥、多棱真棱蜥、斯文豪氏攀蜥及股鳞蜓蜥的蛋也损耗极大,兰屿多数爬行类生物族群数量急速下降,掠食者「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等蛇类,未来可能随之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项研究集结科博馆、台湾大学及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三方跨国团队,在2023年底登上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