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江河流域珍贵的民间音乐

劳动号子江河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在船的左前方,几名纤夫前倾身子埋头拉船,他们的脖子上青筋直暴,纤绳将他们古铜色肩背勒出一道很深的血痕。每个人都咬紧牙关,船底不时传来硌在鹅卵石上的摩挲声,眼看木船“卡”在险滩再也上不去。这时,听到一阵声嘶力竭的号子声从前面拉纤人的胸腔吼出来,众人随即应和,那号子声悠悠荡荡,顺着寒风在峡谷间回荡开去。于是,木船又磕磕碰碰、摇摇摆摆往前走,领唱者声音很大,唱和者节奏感很强,“三尺白布四两麻,手趴石头脚蹬沙。一步一拐一把汗,恨不得早点回家……”

纤夫 米广弘/摄

劳动号子主要流传黄河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船只主要靠人力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江上集体劳动,只能通过喊口号来统一指挥,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号子应运而生。号子依据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位于崇山峻岭里的河谷地带是号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船工们的生活艰苦,他们“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而粗犷的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牌丰富,旋律高亢,也被称为峡江生命、纤夫的灵魂,有着“文化活化石”之称。千百年来,号子在纤夫与险滩急流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式上,号子往往是见景生情,随意填词,所唱均与民间传说和两岸风物有关,可以说是当地风情的见证。

号子的唱词非常丰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号子头编唱号子时,把沿江的滩口尽收于唱词中,过去的老艄公、号子头因长年行船于长江黄河中,不管水涨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都在一声声的号子中牢记于心,积累了丰富的行船知识,保证了行船安全。

纤夫 米广弘/摄

旧时江河上船来船往,号子不停。河边岸上的农户在劳作时,也能听到从河里传过来的号子声,若是听得熟的,山坡上的人都会跟着吼两嗓子。当时的纤夫、船只只走河流的一段,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长的一次要走十天半个月,短的路程,纤夫三五天就能回上一趟家,把以命相搏赚得的钱带给家中老小。河上有码头,有帮派,河上的船也是一样,船有船帮,各帮有各帮的行事规矩。如:川江号子中,重庆以上的长江帮派统称“上河帮”,以下为“下河帮”,合江一带,嘉陵江上的统称“小河帮”,每个帮派内部又根据地域分成不同的小帮派,每个帮派的号子都有区别,常听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

跟着号工的吼声,纤夫们一起合唱,并跟着所唱号子的节奏用劲。如果“号子头”看到有哪根纤绳有些弯,便知道纤夫没使全力,也会在号子里“点名批评”,被点到的纤夫不好意思,一把劲也就加上来了。

20世纪50年代开始,机动船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号子在河江上变得渐渐稀少了。随着工程的兴建,流传千百年的号子也渐渐被人们淡忘,那些激发出劳动号子的急流险滩,那些号子吟唱的苦难与忧愁,都已经成为回忆。

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劳动号子的影响力始终在沿河一带“余音绕梁”。号子是一代代船夫血汗燃烧出的生命之火,它映照出大江东去、人在路上的倔强生命,更如阳光下的多棱镜折射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民俗卷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