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人才的语文能力不重要吗?

(图/达志影像)

台大、清大、阳明交大、中山及中兴等大学的理工学系日前公布明年「申请入学」的参采学测科目,只含英文、数学A及自然3科,但不包括国文科。另一方面,高达104个私立大学校系,则排除英文科,将采计科目数降为1至2科。两者的动机并不相同,前者摒弃国文科分数,以聚焦招募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后者则意图降低招生门槛,以因应少子化浪潮的冲击。但他们送出的讯息则一致:「语文能力对大学教育的领受乃至未来职涯的发展,不甚重要。」这样的讯息不仅偏离社会现实太远,更真正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所谓的语文教育,包括训练语言的说听写能力,以及培养广义的文学与文化素养。在当今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讲究集思广义和分工合作的社会环境里,特别需要能与不同背景、兴趣、利益倾向的同僚、长官和客户作即时有效的沟通,向合作伙伴展现人情通达的同理心,对混沌不明的情势能有鞭辟入里的见识与判断力。说听写能力正是沟通技巧的核心,而文学文化素养则对同理心与判断力的养成,极有帮助。

工程师和科学家从受专业教育开始到进入职场工作,在在需要将其专业知识观念与同事伙伴分享。小至对教授说明课堂专案计划中的主要发想,和同僚解释自己负责区块的设计理念,大至对上级汇报最新工程开发进度及未来可能障碍,向主事者详述新项目的技术关键与预期商机以申请启动资金,以及和客户精确分析、比较竞品以说服其采用自家产品等。这些行动都需事先备好简洁可读的书面材料(写)、清晰易解的口头阐述(说)以及基于受众回馈的动态反应(听)。

工程师和科学家常需将专业领域的概念及内容转化成日常用语,才能与非同行的同事沟通,这个转译过程几乎与将一个语言翻译到另一个语言无异。职是之故,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在此也一体通用。在转译过程中,所谓「信」,指的是专业概念及内容也许可以简化,但不能无中生有、扭曲事实;所谓「达」,指的是能将专业实作或理论幽微难懂之处解说得清楚明白,让受众易于接受了解;所谓「雅」,指的是转译的结果需用词精准得体、行文优雅通畅。最后一个原则,已经超过说听写能力,属于文学素养的层次。

从职涯发展的角度而言,沟通与表达能力很多时候是晋升拔擢决定的重要考量。当一个技术底的员工在企业阶梯逐步升迁时,与技术工作的细节会渐渐疏离。到某个阶段之后,他和下属、同事、上级和客户的口头或书面交流能力,在其整体表现考评的分量,就会变得愈来愈重。

如果拿美国前10名大学作参考,他们的入学申请书,即便是最理工导向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也没有排除英文或外国语言成绩的作法。事实上,这些名校对入学申请书中最看重的部分,除了高中成绩与特殊奖项外,就是申请者根据学校的提示所写出的一系列小论文。学校精心设计这些提示,以便从回应论文中探知申请人的背景、经历、心性、兴趣、专长与志向。对于终日埋首教科书堆、缺乏课外体验学习、鲜少深刻思想或文笔不够通顺的学生而言,要写出言而有物、动人有感的论文,并不容易。

影响一个工程师或科学家长期职涯成就的所有因素中,平均来说,语文沟通能力的权重至少在4成以上。至于顶大理工科毕业生,因为他们更有机会角逐高阶企业或学术职位,语文沟通能力的影响力占比可能更高。所以,顶大理工科系排除国文学测成绩的决定既罔顾现实、又短视不智!(作者为清华大学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