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湖南大学保安在橄榄核上雕刻学校建筑

古有巧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物,以至鸟兽木石。而今,湖南大学保卫队伍中有一位普通老师,在工作闲暇时却能将古色古香湖大建筑雕刻方寸大小的橄榄核之上,亦能以岳麓山朽木之根创作意境隽永的根雕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他雕琢着光阴,雕琢着传统

核雕:湖南大学老图书馆

方寸间:指尖上的雕刻

“一栋栋老建筑蕴藏着岁月的美,也无声地书写着湖大的历史。我想用核雕的方式把它们镌刻下来。”第一次见到李少军是在学校保卫处的办公室。他雕刻的“核雕上的湖大”系列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直径两厘米左右的橄榄核上,湖南大学科学馆(今校办公楼)、大礼堂、老图书馆(上世纪50年代重建)、岳麓书院校门(江边)等校园建筑,微缩于方寸之间,线条错落有致,仿佛有一种安静力量。那罗马式拱券造型、中国传统坡屋顶设计,那飞檐的角度、屋脊的走向……李少军雕刻出了建筑美学的张力,也诉说着他与千年学府的故事。

核雕:大礼堂

白天上班比较忙,李少军总是利用中午休息或是晚上在家的时间开始他的创作。为了将湖大建筑更生动地呈现在核雕作品中,李少军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关于湖大早期建筑群的历史资料,并下载了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图片。待构思好作品意境后,他又精选橄榄核,仔细打磨,画出草图,真正投入雕刻,平均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一件湖大老建筑的核雕创作。

李少军说,核雕是传统艺术,乃天地间另一种笔墨,如同书法写作,心中有物才能下刀如神。他把心中的湖大通过指尖上的雕刻呈现出来。

核雕:湖南大学校碑

核舟”记:写实与写意的融合

一刀、一琢中,时光安然,岁月静好。那一个个普通的橄榄核、桃核树根,在李少军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山水舟船的核雕摆件,弥勒、罗汉式样的串珠,根雕造型的笔砚……构思精妙、工笔细作、饱满灵动。

“别人做核雕重在写实,我就喜欢写实与写意相融合,把游人、波涛、高山、瀑布、祥云野鹤等合而为一,怡然自得。”李少军打开他的文玩盒,小心翼翼地取出新近完成的一枚“核舟”给记者品玩

端详这条用橄榄核雕刻而成的小船,长而窄,色泽明丽,由船身和下面的波浪两部分组成。船头到船尾不到三厘米长,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船篷覆盖着它,雕刻线条十分细腻。小船开启四扇雕有花纹的小窗,透过窗户可见小船里的四位游人矫首昂视,神态怡然。

核雕:岳麓书院

“为了雕这个窗户,我做坏了十几个了。做好后安装上去也费了不少功夫,窗户的中轴必须插进槽中,完全吻合才可以。”为了做核雕,李少军还专门自制了一套工具,是由缝衣针磨制而成。有时为了便于雕刻人物神情,一根针他要磨上十几天。

午日的阳光静静地流淌着,李少军手握刻刀,再次打磨着这枚“核舟”,并用小毛刷轻扫着舟身些许的尘屑,好像一位丹青高手正在忘情地描摹大自然的美好。

“岁月”长:此心安处是吾家

说起雕刻的兴趣与校园保卫工作,这原本是不搭界的。然而,在李少军看来,二者都需要安静的力量,需要守住本心。此心安处是吾家,这种跨界的“碰撞”给他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保卫工作之余,我喜欢爬山。有不少根雕作品,就是我从岳麓山上‘捡’来的。”李少军说,核雕是方寸之间的雕刻,而根雕则以树根的自生形态为本进行艺术加工,材料十分讲究。每次下大雨,山上有树被冲倒,他总能“捡”到适合根雕的“宝贝”。“一件根雕的制作往往需要一年半载。”他说,找到合适的树根,还要经过三个月的浸泡,四个月的荫干,最后才能根据树根的纹理进行创作。

核雕:科学馆

在李少军的根雕小型储藏室,记者看到了他很喜欢的一件作品“乌骓马”。“我给它起名叫‘忆英雄’,源自辛弃疾的那句‘至今草木忆英雄’。这匹马还在等着主人,准备征战沙场。”李少军属马,他喜欢那种英雄气概与大丈夫情怀。从部队复员来湖大后,他渐渐把这份情怀与热忱雕刻在自己的作品里,更寄托在保卫处的日常工作中。

多年的同事对李少军的雕刻作品也是爱不释手。“因为这些作品里寄托了我们保卫人对湖大的情怀啊。”一位同事特别向记者推荐了名叫“岁月”的一件根雕作品。这件根雕呈羊头扁平状,从正面看,像是一只瘦骨嶙峋的老羊,有长长的胡子,写尽沧桑;从反面看,像是一只刚刚换齿的幼羊,还淘气地吐着舌头。

“青春与古老共同写就了‘岁月’。”李少军说,这件名叫“岁月”的根雕就好像古老而年轻的千年学府,既有着岳麓书院弦歌不绝的历史积淀,又因为有一代代湖大人的传承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