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空洞化 学者批「主题式教学」惹祸

图为历史教育新三自协会自制历史动画「郑和下西洋」。(简立欣摄)

近日「作家吴淡如国一女儿不识孙中山」、「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女儿不识岳飞」,历史教育空洞化成为议题。国政基金会副研究员刘新圆表示,这些都是「主题式教学」惹的祸,「要说它祸国殃民,恐怕不为过!」台湾已经在搞「文化自宫」而不自觉。

刘新圆说,高中世界史的四大主题是「台湾与世界」、「欧洲文化与现代世界」、「文化的交会与多元世界的发展」、「世界变迁与现代性」,一看就知道编写时必然会有时序混乱的问题。但一切问题是教改的教授们把国外的「统整」观念奉为圭臬、生搬硬套进教科书,本身已经非常荒唐;最让人愤怒的是:这些大学教授自己教书都不会统整、跨领域,还要求中小学教师执行争议极大的课纲与教科书,中小学教师如果反弹,就会落得「落伍」、「自废武功」的骂名。

当初历史、地理、公民统整为社会领域,或许是有感于过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出发点是好的;但统整教学却过度轻视「记忆」的重要性。刘新圆说,倘若学生对过去几万、几千年人事物的发展脉络,缺乏一个整体认识,那么根本谈不上思考或建构;在基本认知近乎空白的状况下,大部分学生就会陷入鬼打墙的空泛讨论。她举例,像她儿子读高二时,就曾抱怨「宋朝是怎么来的都没交代,就要讨论当时中原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根本一头雾水」。

刘新圆说,历史科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受政治操弄。当初草拟课纲的教授,秉持教改理念,也包括要摆脱民族精神教育,他们未必支持台独,但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与独派的「去中国化」有微妙的共通性;加上许多后现代主义的奉行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批判(强调理性的)现代主义,颇有「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调调,跟解严后一波波对当权派发动攻击的氛围隐然不谋而合;而独派人士也乐于利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来合理化历史的去中国化。如此就发生了李登辉主政时期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以空间主宰时间,以地理霸凌历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华民国史被腰斩:学生先从1945年以后中华民国「接收」台湾,知道中华民国的存在,而且可能把它视作「外来政权」,等到读中国史,进入20世纪以后,才出现中华民国的创建。如今108课纲的中国史被融入东亚史,更是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刘新圆说,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会强调立国的精神,歌颂建国先烈的伟大贡献;只有我们的爱国精神的建构,却已经被破坏殆尽。

刘新圆说,当初建构式数学教了几年,大家发现孩子程度明显落后,民怨沸腾,教育部被迫喊停。相较之下历史科被消灭的危机,不是那么立即而明显,再加上涉及政治,有些立场偏颇的人甚至以「中国不是我们的国家」为由,拍手叫好,殊不知,我们已经在搞「文化自宫」而不自觉。

刘新圆进一步说,其实愈是大家以为「不能当饭吃」的「科目,受到统整、领域教学的迫害愈深,最严重的是艺术人文科,强迫把音乐、美术、表演「统整」在一起,这跟历史的主题式(或称议题式)教学一样,就是一群聪明人被逼着一起做糊涂事。

刘新圆认为,不管认不认同中国,中国史对台湾人都非常重要,因为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失去根,孩子的人文素养必然浅薄;就算把中国当敌人,那更应该了解它,不仅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因为中国大陆与台湾最近,再怎么做也不能摆脱它的影响。

刘新圆说,她大二时发生天安门事件,当时物理教授抱怨中学历史课本愈来愈薄,只剩他们当年的二分之一,历史观念远不如他们;如今历史课本又是刘新圆当年的一半。它的恶果短期之内看不到,等到这群孩子到了未来成了主人翁,如果治国者、决策者缺乏历史素养,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祸害千年。这种危机是普遍性的,比起政权或民族精神,更要严重而深远。

刘新圆建议,其实以前高中就有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既符合主题式教学,又摆脱政治及民族精神教育,还能规规矩矩地从古敍述至今,读过这门课的学生也都觉得很有趣,且深受启发。事到如今,如果学生修完台湾史之后,直接改成读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说不定反而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