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学教育思政育人实践 创新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

作者|董青梅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594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为法治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印发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加大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力度,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必修课,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各门课程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价值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法学教育不能只追求法律知识的传授,仅仅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锻造,要培养既有深度理论素养,又具广博人文关怀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要紧跟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坚定法治信仰、高尚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创新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法学院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中心、研究重镇和传播阵地,法学教育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驱动法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科体系深刻革新,培养“德法兼修”的复合型人才。要构建完备的法学学科、教学、教材与课程体系,在根本上提升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需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在把牢政治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发力用劲。比如,西北政法大学参照《法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响应国家号召,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核心理念,对法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采用“1+10+X”的创新模式:“1”代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是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灵魂;“10”涵盖法理学、宪法学等十项专业必修课,是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骨架;“X”则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法学教育体系,强化法治人才伦理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推动教学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智慧与力量。

思政赋能“法律职业伦理”,打造法学教育“金钥匙”。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引领着法治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向与价值导向。要持续深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过硬专业技能和高尚职业操守的法治人才贡献智慧。“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内容,要以总论为基,以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业伦理为三大支柱,在法律规则与道德原则之间搭建桥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要始终贯穿法学院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塑造和追求法治信仰为精神内核,以遵循和恪守法律职业道德为实践要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疏通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厚植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家国情怀,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金钥匙”打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大门,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并重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强化法治人才培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支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人才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三者深度融合可以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法治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要打破以往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素养的法治人才。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实践化的教学,让法治人才成为既有法治信仰,又有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沃土。法学教育要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深耕革命根据地法制史,传承红色法治基因。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孕育了丰厚博大的红色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现代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深入挖掘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宝贵财富,将其红色法治基因深刻融入现代法学教育体系,为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开辟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要将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与法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开设《陕甘宁边区法制史》选修课,编写根据地法制史教材,将红色法治文化纳入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好马锡五审判方式和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既有优势,将科学研究与传播传承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传播红色法治文化,为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培养具有深厚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法治接班人。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构建系统化的法学课程体系。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塑造法律人灵魂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与深度直接关系到法治人才的品质与能力。加强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将强化实践教学深度嵌入法学教育核心,特别是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紧密结合,是提升法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讲授,要融入丰富的实践元素,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解决复杂伦理困境的能力。法学院校要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直接参与法律援助、社区法律服务,在实践中体会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责任。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法律职业的伦理规范,才能真正深化理解和掌握,培养出具有高度职业操守的法律人才,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和立法调研等活动,结合法治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如何平衡法律规则与道德考量,理解法律决策背后的伦理意涵。课程内容更新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法律职业伦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技术伦理、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前沿议题,使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伦理判断力。法学思政育人实践与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关键。要培养一支既拥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又熟悉法律实务操作,擅长引导学生进行伦理反思的教师队伍,构建立体化、互动性强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与伦理素养。

探索法学教育的多元教学创新之路。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获取法律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国内外经典及热点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全球法律职业的共性与差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法律职业中的伦理困境,鼓励多元观点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中,除增加常用国际法律规则的学习内容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职业伦理视角,使学生具备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交互范式与思想诉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讲授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时,可借助大学生慕课、学习通等视频学习网站,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自主学习和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主题讨论活动。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反映新时代法治建设和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要通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社会实践的强化,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法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兼具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法治人才的重任,法学院校要通过整合思政元素与法律专业知识,构建一套特色鲜明的法学教育体系,强化法学教育思政育人,创新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法学教育体系创新。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品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作为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为2023年度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JWH200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