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進步立法vs.落伍執行,民進黨不愧空心黨

修正版的精神卫生法将在14日生效,相关子法规目前还有7项尚未预告。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据统计,去年全台曾因精神疾患就医者约两百多万人,需特别追踪的思觉失调症者约十四万人,这数字可能低估。让精障患者回归社区立意良好,但若配套不全,等于将不确定风险丢给社会承接,增加民众的安全威胁。以新北市为例,依规定应设置十二所「心理卫生中心」,目前仅完成六所;高雄市应设置九所,仅完成五所,均远远不足。连六都都无法达标,其他县市更不必谈。

政府大声疾呼社会各界要帮忙「接住」精障患者,而它自己提供的社会安全网却处处破漏,结果反让更多民众承受风险,到底「接住」了什么?新版《精神卫生法》上路,一如民进党政府常常挂在嘴边的各种所谓「进步立法」,诸如「废死」,都企图塑造一个「进步社会」的标竿。但如果仅仅是为打造一个「招牌」,却缺乏内在理念和实践条件的支撑,结果往往流为假大空,其实是「以民为壑」。

民进党自以为是的「进步立法」,最明显的例子是死刑。大法官罔顾八成多民众反对「废死」,把死刑的判决条件层层限缩到「不可能判」的地步,如同实质废死。不仅如此,行政院明年还编列十五亿元预算,让凶残犯人可以聘请三名律师为自己辩护。民进党照顾刑案受害者,何曾像照顾重刑犯那么费心?

行政院近日通过《民法》修正草案,删除父母对子女的「惩戒权」,也引发争议。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权,不能用暴力手段对未成年子女施行惩处,这是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惩」和「戒」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行政院在未经充分讨论下,即迳行取消父母的惩戒权,等于一举剥夺了父母的「管教权」,难怪家长团体对此强烈反弹。试想,以今天的教养多样化,家长若禁止子女在某个时段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可能引发子女强烈反抗,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如果是阁揆卓荣泰遇到这种情况,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任何制度的变动,除了制订合理的立法规范,也要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体系的执行人员足以承担。但民进党推动的这些争议法案,不仅怠于社会沟通,更是徒有目标而缺乏执行手段,结果只是增加社会纷乱与困扰。

最明显的例子是,近期爆发的公务体系霸凌事件中,遭控案件最多的,竟是负责国民健康及福利维护的卫福部。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霸凌者,竟分别在社工司、社保司、保护司、长照司、心理健康司等单位担任主管。他们动辄咆哮喝斥,叫部属「去死」、「跪下」,乃至罚以深蹲。这些以虐人为乐的官员,手上负责的却是国民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及长期照护工作。卓荣泰不妨想想:政府嘴上标榜的是「进步立法」,手上派任的却是「请鬼拿药单」者流,这些咆哮官员如何可能做好社会服务及心理辅导工作?而那些在职场身心受创的基层公务员,又有多少余裕帮助需要协助的民众?

老是想要订出超越时代的进步立法,却不考量国家的现实条件,遇上一群思想落后却自以为是的官僚,注定只能产出混乱结局。这证明,民进党是个「空心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