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豪/從IG限制青少年的新規說起

Meta最近针对18岁以下使用者推出加强隐私与父母控制的Instagram帐号。美联社

廖元豪

台湾青少年使用量最高的社交媒体 Instagram(IG),最近针对未成年使用者发布了新的社群使用规则,包括:预设为非公开帐户、夜间十点至早上七点关闭通知功能、对暴力或涉及整容等敏感讯息采取严格审查、连续使用逾六十分钟会收到提醒等等。这些限制青少年使用的设定,未满十六岁者不能自行调整,而必须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满十六岁者则可自行更改设定。

IG会做这样的改变,乃因近年来美国各界严厉指摘,它与各家社交媒体严重伤害青少年身心。许多研究指出,IG、抖音等社交媒体有着成瘾倾向,对于脑部发育尚未完全、自制力也不够的孩子伤害很大。

IG被揭露的内部研究更显示,它的美照与影片,造成未成年使用者的外型焦虑,尤其年轻女孩,每三人就有一人受到严重影响。在美国宪法高度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律架构下,政府不愿轻易立法管理这些社交媒体的内容,但这些巨型媒体企业完全忽视自己该尽的企业责任,仍然遭受严厉批评。

今年初在美国参议院举办的儿童安全听证中,Meta的执行长祖克柏,被议员砲轰其忽视儿少身心健康,又不肯修正其演算法与社群使用规则。虽然IG的限制措施,是否真能改善青少年成瘾、爱比较等问题,各界仍在观察中;尤其在没有法定实名制,家长通常也不太管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些使用者是「未成年」依然很困难。但这至少是一个开始,也显示在数位时代,如何看待「儿少权益」,必须要全面反思。

社会心理学者海特曾指出,世界各国Z世代青少年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急遽下滑,脆弱而紧张,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同侪玩乐的童年」及「手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而我们若从「儿少自主」来看,刚好可以发现这二者有矛盾性。父母不让孩子离开视线,时时照顾,连小学生自己出游或在公园玩耍都可能禁止,那是因为「太不放心孩子」;但放任孩子成天玩手机、上IG,甚至在亲师会以「又不妨碍别人」为理由,要求老师不要干涉学生上课用手机(笔者亲耳听到的经历),却忘了他们尚未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家长、学校、社会,该管的不管(手机使用时间),该放手的事却抓得紧紧的。一方面不把孩子当成有能力自己行动、自己承担风险的被监护者;同时却又在某些事项上全盘放手,似乎这些儿少有着充分的自主自制能力-骨子里可能是懒得管,就让手机当保姆。Z世代的身心状态不佳、社交能力退化,该怪的不是他们,而是父母与社会。

类似的矛盾也展现在许多法令制度,以及当前的教育现场。例如,在「性」的领域,儿少不被承认有性自主同意权,所以性行为甚至某些浪漫行为(如师生恋)都被绝对禁止。在美国,合法饮酒年龄甚至高于投票年龄!然而在这么不信任青少年自主的情况下,美国许多州却都允许对儿少适用成年人的刑罚规定,台湾的中学生甚至可以参与课纲的修订,教育部还用无拘束力的内规,禁止学校惩处违反服仪规定的学生。我们充满了左手把儿少当成小大人,右手却把他们当成婴孩的矛盾措施。

IG的限制措施只是第一步,我们应该正视青少年身心健康与人格形塑的问题,好好定位「何时把孩子当大人来看」。青少年社交媒体与手机的使用,是教养与保护的一环,媒体、家长、学校都应该负责任地「从小」就加以规范。各种儿少法令也该整体检讨,在「保护照顾」与「自主负责」之间求得权衡。 (作者为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