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病逝 中国民权之路待续
▲刘晓波病逝沈阳,其毕生行为不被官方所认同;但中国近年的改变,却慢慢朝着刘晓波主张的方向迈进。(图/路透社)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毕生为中国争取民权的刘晓波昨日因多重脏器衰竭病逝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争取民权这条路上,刘多次深陷囹圄,如今病逝,中国官方仅简短于沈阳市司法局网站告知死讯,从未认同刘的各项主张。但近年中国做出的改变和刘毕生所言可以看出,其实刘晓波等异议人士正在逐渐改变中国。从中国特色的反思到其对政权的敌人意识解套,刘也发现了这点。
中国作家,同时也是知名的人权运动家,亦是呼吁言论自由、人权和自由选举的《零八宪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刘晓波毕生致力于宣传政治改革及终结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在文学界因著作《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而成名,参与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多次遭到逮捕,文章被禁,著作多由台湾、香港出版社出版。
▲2010年刘因「在中国为基本人权持久而非暴力的奋斗」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其时身在狱中,并没有机会出席受奖,最后将诺贝尔和平奖献给这些在天安门事件失去生命的亡灵。(图/翻摄自诺贝尔奖基金会脸书)
中国特色的反思
刘早年即认为现代化是至明真理,私有制、民主政治、言论自由、法律至上。中国不存在理论问题,只有政策问题。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他认为只有西化,人性才能充分发挥,这不是一个民族的选择,而是人类的选择。
所谓的「中国特色」只是传统,这样的想法被中国官方通讯社用来批判他的「卖国主义」。然而就中国今年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某方面也建立在相当程度的西化,虽然中国政府仍坚持其「中国特色」,但似已与刘所言不谋而合。
对政权敌人意识之解套
2009年12月23日,刘在狱中发表文章《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曾写道:「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刘感受到检察官、监狱管教的尊重,称赞所在监狱的环境与管理,化解敌人意识,也慢慢理解中国政权在各方面做出的进步。
客观上来看,从199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签署联合国的两大国际人权公约的承诺,到2004年,全国人大修宪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或许中国的异议人士已渐渐使中国做出了改变,刘也从这个角度理解政权,不再称其为敌人。